学经络,很多东西都需要原文背诵
2023/4/10 11:01:23 中医出版

前面从“道生”开始一直讲到“藏象”,可以说已经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最主要的内容都给大家介绍完了。
下面要讲的是经络部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这几部著作里都涉及经络的内容,其中《灵枢》涉及的最多。
《内经知要》 在经络这部分选取了其中的三段内容。第一段选的是十二正经,五脏六腑加上心包经,一共是六脏六腑,主要介绍了十二经的起止,节选自《灵枢》的经脉篇。这十二经的内容,学中医的人都应该理解并熟练掌握。
《灵枢》的经脉篇除了讲十二正经的运行以外,还讲到各经的侧重病、主病,这部分的内容希望大家在掌握了十二经的走行以后,也应该有所了解。
经络,是中医藏象学说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五脏的特点是“藏精而不泻”,六腑是“化物而不藏”,这二者正好是相对的。脏腑除了与九窍、情志密切相关外,和四肢百骸也都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各自的运行路线,我们把运行的主干称之为经,把支干称之为络,这个络呢,除去有分支的含义外,还有网络的含义。
因为在中医的整个经络学说里,包括了几个部分,其中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都属于经的范畴。
络的范畴则包括十五络脉。十二正经中的每一支正经都 有一支络脉,再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各有一支络脉。另外,脾经除去它自身的络属关系以外,还有脾之大络,这样十二正经的络脉加上任、督、脾这三条 经的络脉,称为“十五络脉”。
对于十二经脉的运行,历史上没有什么大的争议,一般都是遵循《灵枢》中的介绍。但对于奇经八脉,如果大家之前读过《内经知要》的话就会发现,这里的奇经八脉,只讲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脉、阳脉 6 条经脉,而对于阴维脉、阳维脉没有介绍。
对于这部分内容,除了要读《内经知要》里十二正经、任督二脉的介绍以外,还得参考《难经》里有关奇经八脉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可以像秦老那样一经一经地往下背。这可能比背英语单词要难,但毕竟就这么点文字,所以尽可能按原文背。
除去原文以外,在《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里都编了不少经络歌诀,如果大家背原文时感到枯燥的话,也可以背背教材里的那些歌诀。如果觉得背这些歌诀还比较困难的话,在《医宗金鉴》里有针灸心法要诀,对于十二经的走行以及任、督、冲、带脉等的运行都有比较顺口的歌诀,可以拿来阅读。
这些条文,我就不跟大家讲了,因为不管是秦老的解释,还是《内经》中的原文,理解起来都不是十分困难。对于经络这部分内容,如果是想认真学习针灸的同学,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严格一些,所有涉及经络的走行,它的起止穴位,它的主要穴位都应该熟悉、掌握。因为搞针灸也像中医大夫开方子一样,针刺之前得组个方,对经络所在的主要穴位的名字、部位及作用都应该清楚。
如果对这些不了解,就像中医大夫对麻黄、桂枝等的药性都记不住一样,那针灸也就没法搞了。
专门学针灸的同学,除了学习经络以外,还有一门课叫《腧穴学》,也应该好好学习。《腧穴学》这门课,是把十二经以及任脉、督脉等主要经脉上的穴位都逐一做了介绍。
只有对每一个穴位,尤其在经络中的井、荥、输、经、合这 些重要的远端穴位都熟练掌握,才能在临床应用得好。
学习经络这部分内容时,除了阅读《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外,还可以读读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
为什么叫《十四经发挥》呢?它是把十二正经, 再加上奇经八脉里的任督二脉,并称为“十四经”,这是突出强调了任脉、督脉在经络里的重要作用。
明代的李时珍有一部书叫《奇经八脉法》,专门谈奇经八脉,也是一本好书。现代中医教材里有关奇经八脉的内容,基本取材于《奇经八脉法》。
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中对奇经八脉的走行也有精辟的论述,尤其是对奇经八脉的任、督、带脉有很长一段论述,同时对李时珍的观点也做了详细介绍。
但在秦老的这本《内经知要浅解》里,这部分内容都删减掉了。如果要学习掌握这 部分内容的话,也应当找来原著,认真读读李时珍和李中梓的观点。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内经知要》二十七讲 领你轻松步入中医之门》,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内经知要>二十七讲-领你轻松步入中医之门》主要根据1999年樊正伦先生在北京医科大学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对《内经知要》所做的妙语连珠、博古通今的讲解录音,并结合编者多年来跟师樊先生学习所得整理而成。内容包括《内经知要》8篇的全文讲解和提问答疑。樊先生在对《内经知要》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阐述的同时,还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道理、临床验案等诠释了《黄帝内经》的主要思想,深入浅出地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使深奥的中医道理变得有趣而且通俗易懂,让广大读者深切感受和领悟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及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容易理解中医、学习中医,更好地学习《黄帝内经》。
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出樊正伦先生研究《内经》的主要方法、成果和学术观点,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樊先生的授课思路及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反映樊先生独特学术思想的专著。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池晓玲。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百味中草药的传说:成双成对、清热解毒的金银花
● 裴正学:降低蛋白尿的经验,就这6句话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