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读书三年,便说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觉无方可治
2023/4/12 11:02:51 中医出版

    

     在此说一个关于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七十多岁时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为何当时孙思邈有这个想法?一般会觉得孙思邈是大医,十分谦虚,尤其是“无方可用”之说,是提醒疾病千变万化,十分复杂,医者需要精勤不倦。可是别忘记他的背景,他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收录五千多首方,《千金翼方》收录两千多首方,现代中医临床各科教材共收录两千多首方,但相信一般中医学生连方剂学的四百多首方亦未必能够全部背下来,假如能够背到两千多首方,相信已经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若此时仍对其他人说“天下无方可用”,则反映其信心不足,或者真的认为这样学方是没有用的。

     为何孙思邈有这种感慨?因为到他一百多岁时才发现一个问题,在《千金翼方》中有这么一段话:“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 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 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至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

     所谓“旧法方证”,就是他书中的写作方式:先写出简短证候,然后列出对应方药,中间没有列明或探讨病机。

     这种“旧法方证”近似现今所说的偏方、秘方的书,这些书现在书店很容易买到,例如介绍头痛就服某偏方、失眠就服某些药,若没有理论支持,就容易有隐忧,失去理论指导,难以知道什么时候应用,什么时候不可以 用,一般人读了不会思考,就像陷于五里云雾中迷惑,导致出现很多误诊误治。

     这就是“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句话的背景原因,学医的过程往往如此,不少人学中医往往是被它的疗法所吸引,到后来才明白掌握医理更为重要。

     孙思邈写这两部书的背景很不相同,他写《备急千金要方》的时候尚未见到《伤寒论》,故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到了写《千金翼方》前才终于看到, 并把大部分《伤寒论》条文及方药收录,此版本对后世流传起了重要作用,保留了古籍原貌,与宋本《伤寒论》的文字有所不同,为后世提供唐代《伤寒论》的面貌。

     因此孙思邈未接触《伤寒论》之前,不知道医学有这种完善的理论,他所学的一直就是旧法方证,所以有“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的慨叹,他所收录的各种偏方验方没有理论指导,容易出现误用,难以掌握使用方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张仲景的书才记载了不到三百首方,就能够足以诊治一半以上的疾病,这还是张仲景谦虚而已,不少医家都认为张仲景的理论能治百病,孙思邈有五千多首方却仍觉无方可用,就突显了两人积极和悲观的心态。

     孙思邈未学懂经典的思维和理论就会有这种感叹,但是当他掌握张仲景的理论,见识到其方药治病的效果, 才明白了仲景的书助人掌握医学理论,从疾病临床表现判断背后的原因,以至如何选用各种不同的方剂。

     这才是医者需要学懂的背后的理论思维。

     张仲景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家技”即经验、家族传下来的方法,“经旨”就是经典中的大道,只根据经验来用药的不算是掌握经典中的大道,这就是经验和理论的区别。因此,学习中医时不能只学习经验,必须将自己提升到理论层面,例如当时治疗这个白虎汤证的病人我没有任何经验,但是因为熟悉理论就能够使用此方。

     只有经验而不掌握理论的人,当情况稍变,就会不知所措,学习中医的人并非要无止境地累积经验,并非单纯学习经验层面的知识。

     当然适当的经验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联系临床体验与理论,例如学习临床上何谓洪 大脉、自汗、身热,把观察到的对上理论,这类经验我称之为“体验”,是从理论到临床的学习桥梁。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伤寒温病论——从《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李宇铭博士对“寒温统一”研究的成果。作者认为,《伤寒论》之中已经有系统的温病学诊治理论,只要明白其理论原意,就可以与后世温病学沟通,加深对仲景医学的认识。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伤寒论》生理病理理论,即张仲景的基础理论,包括发病、正气与邪气、三阴三阳六经理论;中篇为伤寒温病概念辨析,比较温病和伤寒的多种定义与特点,外感风热与虚热外感,《黄帝内经》的温病概念,并对温病的发病理论进行深入讨论;下篇以张仲景的理论解读温病学两部经典:叶天士的《温热论》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偏向临床应用,集中讨论温病的辨证体系与《伤寒论》的对应关系,以及温病的方剂与《伤寒论》经方的对应关系,这样有助于融会伤寒与温病两大理论体系。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李宇铭。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百味中草药的传说:成双成对、清热解毒的金银花

     ● 裴正学:降低蛋白尿的经验,就这6句话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