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医工具书面面观!
2023/4/24 11:07:00 中医出版

工具书,是专供读者查找知识信息的图书。我国工具书编纂历史悠久,从汉代的《说文解字》《别录》《七略》, 到清代的《康熙字典》,古人在工具书编纂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立下不朽功勋。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包括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类书、年鉴、手册、标准等。

01字典
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新华字典》是最亲切的国民记 忆。对中医人来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谓必备。从中学到大学,这本字典帮我们认识了多少生字,弄懂了多少语句,恐难以计数。
但从中医专业角度出发,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本专门的中医常用字字典。能搜到的《医用古汉语字典》(黄云台著),能否满足中医药领域的查检需求,因未见庐山真面目,不敢妄加议论,希知者指教。

02辞典
在工具书领域,辞典与词典的界限较为模糊。因工作关系,我曾对此进行过为期不短的专门研究,形成的大概 结论是:词典,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阅参考的工具书(现多指词语方面 的)”。
辞典,多指专科、百科方面的。从收录范围来看, “词”多指词语、词汇,“辞”则包括具备完整含义的单字、 专业名词、术语等。
谢观的《中国医学大辞典》,在业内影响比较大,遗憾的是,虽名“辞典”,实际并未按工具书体例编排,因 此,严格来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辞典。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的问世,填补了中医药 领域的辞典空白,也拥有空前的学术地位。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医药各学科的发展,辞典也需要与时俱进。于是,得益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前社长的深谋远虑,由该社组织编写的“实用中医辞典系列”从2010年正式启动以来,汇集国内中医药权威专家的智慧,依靠多位编辑的不懈努力,虽举步维艰,但毫不退缩,终于在2017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问世已指日可待。
国内著名辞书专家周明鉴先生说:“辞典出版之日, 就是修订启动之时。”盘点市面上可见的、为数不多的中 医药辞典,可修改、增补、提升之处,数不胜数,愿有学问、有恒心的无畏者能知难而上,再立新功。

03百科全书
作为一类重要的知识密集型工具书,百科全书具有概述型、完备性、权威性的特点。与辞典不同是,百科全书 的读者定位在非专业人士,特别是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普 通读者。
中医药专业的百科全书,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非《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莫属。2017年,《中华医学百科 全书》召开首发式,其中的中医药学各分册,面向非中医 药专业人员,提供中医药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对于在全民范围内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理念,可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

04类书
类书,分为综合类、专科类两种。前者集录各种资料 于一书,如宋代的《太平御览》、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后者专门收录某一学科内容,如宋代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 中医药专业的类书,也包括综合类和专门类两种。
综合类,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集唐代以前诊治 经验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千金翼方》 为其续集。王焘的《外台秘要》,收集大量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且详细注明出处,为后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学术资料和参考依据。专门类,涉及针灸、方剂、中药、医案、临床各科等不同领域。
《针灸甲乙经》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类书,也是针灸类书的代表;方剂学科,是类书相对集中的学科,如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明代的《普济方》;中药类书,如宋代的《经史证类本草》,李时珍 的《本草纲目》;医案类书,以明代江瓘的《名医类案》为代表。
在信息手段日新月异、检索方式五花八门的今天,类书因为部头大、工作繁冗等原因,似乎已过时。可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如能结合自身专业、学科特长,在某一细分门类上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或许能有更加切实可行的 著述机会。何况,电子书、数据库等形式,完全可以弥补类书体量过大、收纳携带不便的缺陷。

05年鉴
逐年出版,提供相应年度内动态资料的工具书,叫作年鉴。中医药领域的年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名 《中国中医药年鉴》,前身为《中医年鉴》。2002年起《中国中医药年鉴》分为行政卷和学术卷。行政卷反映中医药工作各方面的现状、进展、成就,学术卷收集中医药各领 域的学术成就与学科进展,二者均带有明显史料性质。
根据《著作权法》,中医药年鉴多为职务作品,会委托中医药行政、学术单位的专人负责编写。从工作和作者 查询角度来看,这是相对可靠的资料来源,其数据、信息值得关注。

06手册
手册以简明的方式,提供某学科领域的既定知识和实 用资料,以便于查检著称。同其他工具书一样,手册也分 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与百科全书相比,手册更注重实 用性,而百科全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
中医药领域的作者,特别是教材编者,不少人都见过一本蓝皮手册——《中医药编辑手册》。这是所有中医药 编辑的入门书,也可以方便读者了解中医药期刊、图书编 辑的相关工作,更是作者案头写作的常用参考书。对专业人员来讲,讲究效率、注重实用的各种手册, 因携带方便、内容精炼,广受欢迎。来自教学、临床一线 的中医药作者,把你的学习笔记、遣方用药经验整理出 来,或许就是一本不错的手册。

07标准
标准,听起来是一个相当高大上的名字。所谓“一流 的企业做标准”,但是你知道标准是怎么做出来的吗?通 俗地说,标准是对可重复的概念、事物进行统一规定,由相关机构批准,经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可以按内容、有效范围等进行分类,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从操作层面来看,标准可以有规范、规程、指南等不同表现形式。
目前,中医界对标准的争议较大。一方面,有人认为,中医诊治过程强调个性化方案,标准会限制中医药的学科特色,因此不提倡制定标准。另一方则主张,要想得 到西医甚至国际上的普遍认可,中医标准化的道路无法回避,必须要走。某种程度上,存在即合理,至少是部分合理。中医药标准的制定与编写,需要业内权威专家冷静、认真、客观地对待。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医编心悟——中医出书六讲》,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作者与编辑双重身份,对中医图书出版的那些事儿娓娓道来。让作者明白出版,了解编辑。全书共分六讲,从立意、选题、撰写框架、与出版社沟通、与编辑沟通、宣传几个方面介绍图书出版的繁复流程,字里行间穿插着作者在组稿过程中的小故事。全书语言优美,文字流畅,结构清晰,介绍了中医图书写作的相关知识,厘清作者与编辑的责任与义务,站在作者与编辑的中间角色详细阐述。既是新编辑入行的普及读物,又可为作者总结选题提供思路。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节选自《医编心悟——中医出书六讲》,周艳杰著。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辨证要抓大方向,万病不出阴阳!
● 【书单 · 中医师承】流淌在传承里的中医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