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需要改革:先从套法套方开始
2023/4/26 11:10:49 中医出版

现下对肺系疾病的认识,认为肺上的疾病包括了感冒、咳嗽、喘证、哮证、肺痈、肺痿、痰饮、腹胀、肺痨。西医对肺系疾病有一个总的称呼——呼吸系统疾病,这就包括了感冒、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等。这些病名都没有错。
我们这里要明确的一点是,病名不是实质问题。卢永定老师就经常讲,病名是医生取的,过去哪有这些病名啊,你看前前后后都不一样,是医生取的,社会上普遍用了,就成了传统的病名,成了习惯的病名。他说病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以病名去套法套方,套法套方就流弊无穷。对这句话,我印象很深。现在人们为了套法套方的方便,都取了病名,这个病用什么法,用什么方,都是套着用,教材也就这样编下来了。
要避免套法套方,我们一定要确辨阴阳,确认病在何部,从而正确立法,正确用药,这是我们的做法。如何确辨阴阳,确辨病在何部?如何正确立法,正确用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来讲,基本用了一年的时间。为什么要花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不讲个方子让你们背,而是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去套法套方?因为套法套方是“没有出息” 的做法。四川人说“没出息”是很挖苦人的,就是没有出路了,也没有医德,没有医道了。所以,千万不要去套成方、套时方。
中医套法套方、编集大量方剂的做法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是短期的。现在社会上仍然普遍在套法套方。而这个旧习就是在郑钦安提出辨别阴阳、卢铸之创造了立法后,在我们这个时代,包括你们学习的阶段,才有了改变。
为了认清这个问题,让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套法套方,我们现在把某本教科书上讲咳嗽的治法用方的内容给大家念念,以便大家去比较。以外感咳嗽为例,讲了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风寒咳嗽。症状是舌苔薄白,脉浮,痰稀。治法为疏风散寒,宣通肺气。你听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用的方是什么呢?三拗汤和杏苏散。三拗汤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方:麻黄、杏仁、生甘草三味。杏苏散是《温病条辨》里面的方。书上就这样告诉你,风寒咳嗽就用这两个方子套着用就对了。杏苏散,即杏仁、紫苏叶、橘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 胡、茯苓、炙甘草、大枣。后面加了一个注:假若苔腻黄,脉浮数,即为外寒内热的咳嗽,就要去生姜,加黄芩、桑皮。这就是告诉了你这个方子如何增减。前面都辨证了是寒,最后因为苔黄、脉浮数,马上就变成外寒内热,内热就马上用凉寒药,姜都不敢用。
第二种类型,风热咳嗽。症状是咳声粗犷,痰稠,黄色,苔薄黄,脉浮数。治法是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用方为桑菊饮加减。若肺热就加黄芩、石膏清热;若喉痛就加板蓝根、牛蒡、马勃。桑菊饮是《温病条辨》里的成方,即桑叶、菊花、杏仁、炙甘草、桔梗、芦根、连翘、薄荷。
第三种类型,燥热型咳嗽。症状是咳声嘶哑,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吐,舌尖红,苔薄黄、干,脉略数。治法为清热润燥。用方为桑杏汤加味。桑杏汤也是《温病条辨》中的方,即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山茱萸、梨皮。如果喉痒,加桔梗、炙甘草;如果热重,加贝母、知母和石膏。大家听一 听,既然辨病是燥热咳嗽,怎么突然又成了热重,这是怎么辨证的?你们去思考。前面明明辨别是风寒咳嗽,看到有点黄痰马上就有热了,就要加清热药 这该怎么去掌握?除了外感,我们再举内伤咳嗽的例子。
内伤咳嗽也是分了三个类型:第二讲肺系疾病第一种类型,痰湿犯肺,即湿气跑到肺里面去了。症状为苔白腻,脉濡滑。用方二陈汤,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为:陈皮、茯苓、半夏、甘草。
第二种类型,肝火犯肺。症状为干咳无痰,咳引胸胁痛,舌苔薄黄,边红,脉弦数。用方为清金化痰汤的加减,方剂来源于《医学统旨》,方为:黄芩、山栀子、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五味子。
第三种类型,肺虚咳嗽。肺虚也有阴虚、阳虚,这里没有说。症状为久 咳,干咳,少痰,痰中带血,手脚心烧,苔少,舌黄,脉细数。方用《温病条辨》中的沙参麦冬汤,即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生甘草、天花粉。
从这些资料中明显可以看出三点:一是,现在中医学界,大多是套成方、时方,是以病名套方,这个说法一 点都不冤枉。
二是,所套用的方多是清热、止咳、消炎的,包括内伤很重的情况。为什么会形成都用清热消炎药的局面?原因在于辨证模糊。你看,肺虚是阴虚、阳 虚都没有说,认证认病都有误。前面已经说了是寒病,一会儿又变成热证了, 有一点稠痰就认为是肺热,马上就要加石膏、知母。
三是,从根本上看,这些方药,既不重视阴阳辨证之理,更不重视《伤寒论》辨证立法的旨归。所以,理和法是混乱的,不确辨阴阳,只讲如何用成法、成方、成规,如何增减用药。他们只看到病证的表面现象,没有从根本 上、本质上去认识病证。
比如,认为黄苔就是热证,就要清热,就要加清热药,反复提这个问题,但切脉如何,整体如何?是阴虚还是阳虚?都没有提,看一点现象就算辨证了。
以上三点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治标不治本,不顾人健康的根本。人健康的根本在于准确认识阴阳,因此这种做法,在实质上是不自觉地损害了医德、医风和医术。所以,我们感觉中医极其需要改革,极其需要振兴。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郑钦安卢铸之医学临床应用讲稿》,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是郑卢医学的实践科学,将郑钦安、卢铸之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医学思想、医理医法及用药配伍,归纳总结成系统体系,展现给中医的同仁。
此集,特别突显郑卢医学的根本思想和正航创新的中医精髓,即准确辨别阴阳,“总要探求阴阳盈缩机关”(郑钦安语),不套成方时方,临证立法遣药的体系,即郑钦安所说,“用药之从阴从阳变化法窍”。
此书中所列述的附子系列法、附子桂枝系列法、桂枝系列法、非附桂系列法、滋阴系列法等五个系统的系列法,覆盖了辨证立法用药的方方面面,是郑钦安卢铸之医学传承中医正纯精高的医学结晶。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重善,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85岁,甲流后咳嗽,5味药,4剂缓解九成
● 【编辑手记】中医学术书,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爱看了?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