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左金陈,肝脾(胃)同调
2024/3/31 中医出版
医家简介马骏(1940—),男,安徽六安人,全国名中医,安徽省首届名中医,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至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顾问,安徽省脾胃病学科创始人和带头人,牵头创立了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
马老推崇在“调和致中”的理论下运用“致中和”大法,认为“治胃贵在通,健脾贵在运”。以马老经验方十三味和中丸为例,阐述如下:
十三味和中丸
来源:经验方。由《伤寒论》“四逆散”、《太平圣惠方》“金铃子散”《丹溪心法》“左金丸”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加减化裁而来。
组成:柴胡8g,枳売10g,炒白芍12g,陈皮10g,川楝子6g,延胡索10g,酒黄芩12g,炒黄连6g,吴茱萸3g,砂仁6g,茯苓15g,姜半夏10g,甘草6g。
功用:疏肝理脾,降逆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证属肝郁气滞、脾胃不和,症见胃脘胀痛、口干口苦、嗳气、反酸、脉弦滑、舌淡红、苔黄白腻等。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两煎药液相混,早晚分两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日服2丸。
方解:方以四逆散、左金丸、金铃子散、二陈汤四方相合,伍黄芩、砂仁两味而成。该方中,四逆散为疏肝理气之母方,柴胡、芍药疏肝之气血,枳壳、甘草调和脾胃之气;金铃子散疏理肝木之气血;左金丸黄连倍于吴茱萸可清化肝胃之郁热,具有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的功效;二陈汤中陈皮、半夏理气和胃,茯苓健脾化湿;砂仁味辛,性温,化湿开胃;黄芩味苦,性寒,配柴胡通调表里、和解少阳,配半夏苦降辛开,可清泄肝胃郁热,并可防半夏、陈皮、砂仁、吴茱萸等温药生燥耗伤胃阴。十三味药物寒热并用、虚实并举、气血同调,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兼清热、化湿、和血之效。
加减:
若兼有呃逆等胃气上逆者,可加入旋覆花、代赭石、丁香等;
兼有反酸重者,可加入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母等;
兼有纳呆、乏力等脾气不足者,可加入黄芪、党参、白术等;
兼有口干喜饮、饥而少食等胃阴不足者,可加入石斛、玉竹、麦冬、百合等;
兼有体倦、大便黏滞不爽等湿热阻滞者,可加入薏苡仁、藿香、佩兰、白蔻仁等;
气滞血瘀,胃脘疼痛较重者,可加入五灵脂、香附、丹参、乌药等。
医案:
李某,女,55岁,已婚,无业,2021年8月4日初诊。
主诉:胃脘部胀满不适1年,加重1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家庭变故后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伴有嗳气反酸未予重视。后症状反复发作,间断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等西药后症状暂时缓解,但症状反复。1个月前因琐事生气后上述症状加重,电子胃镜:浅表性胃炎,伴胃窦糜烂,胆汁反流。病理:(胃窦)黏膜慢性萎缩性炎。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刻下:脘腹胀满,满而不痛,伴有嗳气、反酸,口千口苦、渴不多饮,偶有咳嗽,情志不舒时症状加重。纳寐皆差,大便干结,小便尚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痞。
中医辨证:肝郁气滞、脾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健脾,行气消痞。
处方:十三味和中丸加减。柴胡8g,姜半夏10g,炒黄芩10g,枳壳10g,赤芍10g,白芍10g,青皮10g,陈皮10g,炒川连5g,厚朴10g,炒吴茱萸3g,沉香曲10g,苏梗10g,瓜蒌皮10g,广木香9g,砂仁6g,茯苓15g,甘草4g,枇杷叶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21年8月11日):患者诉药后脘腹胀满较前缓解,咳嗽已无,偶有嗳气、反酸。纳寐尚可,二便尚调,舌脉同前。守上方去枇杷叶,继服14剂。
三诊(2021年8月25日):患者诉诸症减轻,偶有口苦,纳可,自觉乏力明显,脉弦细,舌淡苔薄白。此肝脾渐调,久病损及正气,正气不足。守上方加太子参15g,白术10g。继服14剂。
四诊(2021年9月8日):症状基本消失,脉弦细,舌淡苔薄白,予以十三味和中丸善后,每次6g,3次/日,疏肝和胃巩固疗效。2个月后停药随访未见复发。
按:《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冯氏锦囊秘录》引《保命集》云:“脾小能行气于四脏,结而不散则为痞。”马老认为该患者病机属肝郁气滞、脾胃不和。患者平素情绪不舒,肝气郁结,木郁乘土,戗伐脾胃,脾胃不和,失于健运,中焦气机不利,形成气滞中焦之病机,故见脘腹胸胁痞满、嗳气反酸、纳差、ロ干ロ苦、情志不畅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亦为肝郁气滞、脾胃不和的表现。马老运用十三味和中丸加减疏肝健脾,行气化湿;肝热不甚,故去金铃子散,加沉香曲、木香、瓜蒌皮、紫苏梗加强行气宽中、健脾燥湿之力;加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诸药相伍,肝脾调和,湿邪得化,气机通畅,痞满自除。
马老在处方中用到了青皮、陈皮,赤芍、白芍等对药。在临证时,使用对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青皮、陈皮二者均善理中焦之气,青皮性较峻烈,行气力猛,疏肝破气,散结止痛;陈皮性温而平和,行气力缓,偏入脾肺而燥湿化痰。青皮、陈皮并用,木土得和,升降有常,调和肝脾两脏。二者常合用于木郁土壅、气滞中焦所致肝(胆)脾(胃)不和等证,理气作用更强,可达到理中焦之气而疏肝健胃燥湿之功。再如赤芍、白芍二药,《本草崇原》云:“白芍、赤芍各为一种,白补赤泻,白收赤散,白寒赤温,白入气分,赤入血分。”该患者病程日久,肝郁气滞,木郁乘土,累及脾胃,以致中焦气机不利,故二芍同用,刚柔并济,一敛一散,一缓一行。调和肝脾,刚柔并济,通补兼施,方能“调和致中”,令中焦如衡,尤其适用于证属肝胃不和或肝胃郁热兼瘀阻胃络者。
四逆散(偏于脾虚时常改用为四君子汤)、左金丸、金铃子散、二陈汤是脾胃病诊治中常用的方剂,临证中马老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机制常常合方使用,并形成“四左金陈,肝脾(胃)同调”较为固定和成熟的治疗方法。四逆散为疏肝理气之母方;金铃子散理肝木之气血;左金丸黄连倍于吴茱萸可以清化肝之郁热,吴茱萸等量或重于黄连则可温肝胃之虚寒;二陈汤中陈皮、半夏理气和胃,茯苓健脾化湿。若肝胃(脾)不和证候明显,马老常用青皮易陈皮,或青皮、陈皮同用以理中焦之气而疏肝健胃燥湿,以香附易半夏,茯神易茯苓,加强疏肝气、理肝血的作用。气郁重者,加八月札、香附、郁金;血瘀明显者,加丹参、川芎、泽兰、赤芍;肝胃郁热,加蒲公英、栀子、黄芩;肝脾不和,症见腹痛、肠鸣、泄泻者,重用白芍,加白术、防风、茯神、薏苡仁等。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胃炎全国名老中医治验集萃》,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来自全国9个地区的15位国家级名老中医的经验,他们分别是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张震教授、王庆国教授,全国名中医马骏教授、王辉武教授、田德禄教授、李景华教授、何晓晖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杜怀棠教授、李中宇教授、李培教授、张晓云教授、姜良铎教授、姚乃礼教授、高益民教授。
本书分别从医家简介、学术思想、临床特色和验案精选四方面对15位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进行了阐述。医家简介部分介绍了名医的学术背景、地位以及成就。学术思想部分展现了名医独特的学术观点及其源流与发展过程。临床特色部分展现了医家诊治的特点,如辨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等。验案精选部分则选取了反映医家临床的经典案例,体现了老中医特有的诊疗思维。
主编简介
丁霞,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岐黄学者,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负责人,教育部“111计划”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脾胃病研究中心主任。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小编微信号:MXY822,欢迎投稿唠嗑。
● 中医眼科不是“荧荧之火”
● 中医儿科临床中神奇的“母病及子”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