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经方好学,其实很难学
2024/3/31 中医出版

    

     陆渊雷认为,理解《伤寒论》、懂得《伤寒论》原理的人未必能熟练运用;能够熟练运用的人,又未必理解《伤寒论》、懂得《伤寒论》的原理。

     经方为何难学?因为经方的发展出现了断代! 经方最初的定义,其实只是经验之方的简称。因为经方古朴有验,不尚空谈,只不过后来我们用来区别时方,反而变成了专有名词。

     比如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此书问世于北周 (559),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陶氏《肘后百一方》先后辉映, 且与陈延之《小品方》互相媲美。

     正如宋臣孙兆评赞:“古之张仲景、《集验》《小品方》最为名家。”而且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八百年秘而不传,“尤其在隋唐时期,没而不彰”。

     自东晋(317—420年)历经南北朝、隋唐至北宋末叶(1127)的七百多年间,《集验方》《小品方》便成当时医家之圭臬,被唐朝政府 规定为习医者必读之书。

     这些医书其实都是经方之作。然而《集验方》《小品方》失传,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八百年秘而不传,经方出现了断代。技艺是需要传承的,然而年移代革,又出现断层,此期间的学习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很多人对经方望而 却步的原因。

     对此,先贤亦有相关论述。宋代林亿等在宋刻本《伤寒论》序中说:“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姚际恒说:“《伤寒论》,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此书本为经方之祖,然驳杂不伦,读者苦不得其要。”

     南宋严器之亦说:“《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经方三部六病应用》,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学术为主导,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纳入三部六病体系内,对刘老的《仲景证治观》再次进行细致的整理,既原汁原味传承了刘老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又融合了作者自己的学研体会而出新意。

     刘绍武先生曾提出寒热是整体的,虚实是局部的,但未结合三部对寒热再进一步细分。作者在书中提出:热虽为整体,表热时虽里亦热,但表实热时,恶寒发热而不渴、无便秘即为太阳病;太阳病热化后,若出现不恶寒而渴、发汗已身灼热、不便秘则为少阳病;少阳病进一步热化,出现便秘则为阳明病。并提出把“腹满”作为三阴是否入胃的标志,表寒时虽里亦寒,但表虚寒时,无热恶寒、手足逆冷而无气短心悸、无腹满则为厥阴病;厥阴病寒化后,若出现气短心悸、无腹满则为少阴病;少阴病进一步寒化,出现腹满,则为太阴病。

     作者在书中提出“《伤寒论》实为115方”“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是为少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乃为少阴”等学术观点,并以类方和类病的方式对经方进行分类,然后按四神法进行阴阳归类,对经方分类体系做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于经方研究者和年轻中医颇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黎崇裕(1985- ),男,字小裕,号宗谷散人,网名黎小裕。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客家人。首批珠海科普讲师团专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指导老师。

     学会任职: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编写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合编《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参编著作3部;近年来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中医科普文章90余篇。

     致力于经方医学和客家中医药的研究,提出“舌辨寒热,脉定虚实,腹诊补泻,证分三部,方归六病,屡用达药”的学术观点。现任职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黎崇裕,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黄煌医案:用越婢加术汤加味治疗肥胖

     ● 【本草杂谈】远志:九边烂熟等雕虫, 远志真看小草同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