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中医:感冒已好,但皮肤发痒该怎么办
2024/3/31 中医出版
半月前他感冒一场。
感冒已好,但现在皮肤发痒。
痒到想抓,有些地方还被抓破了。
去皮肤科看了医生,开了抗过敏止痒的药。
吃药后的几个小时好些,过了几个小时身上又痒了起来。反复发作,很是痛苦。
皮肤痒确实是件痛苦的事情。
我曾经见过十几年荨麻疹身痒反复发作、求助过无数名医也不见好的。患者三十多岁,因身上起疹的问题,至今单身。
据她回忆说,是因十几年前读初中时一场感冒发烧引起的。
那次发烧后,身上就反复起片状疙瘩风疹兼发痒。
十几年来没有治好,医生说这是顽固性反复发作性荨麻疹。……
顽固性反复发作风疹、荨麻疹、湿疹。
不得不提一味叫作“玉龙鞭”的民间草药。
这是一位朋友向我介绍的。
他曾经有六年反复发作的皮肤湿疹。
严重时,瘙痒难耐,很是痛苦。
十多年以来,他看过很多医生。
有时会改善,但总是会复发。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给他推荐了“玉龙鞭”这味草药。
每天,他手抓一把干品煮水,当茶饮服用。
不久后,他发现自己眼睛经常红热的问题消失了。
后来,他发现皮肤湿疹也好了,现在已过去好几年了,也不见复发。
这件事令他特别惊讶。
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痛苦湿疹,看过无数医生没有治好,竟被一味民间草药根治了。
他觉得不可思议,逢人必说,说他神奇的治疗经历。
后来,有几位和他有同样湿疹病史的患者得知他的经历后,也按照这个方法服用了“玉龙鞭”煮水,也都痊愈了。
刚好,我身边有一位十多年顽固性湿疹反复发作的患者。
我让他尝试服用“玉龙鞭”煮水,也有效果。
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些文献里有“玉龙鞭”记载。
《全国中草药汇编》:“玉龙鞭,别名大种马鞭草、大兰草、倒扣藤、牛鞭草、狮鞭草、万能草、玉郎鞭、铁索草、假马鞭、倒困蛇,属于马鞭草科假败酱,以全草入药。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主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风湿筋骨痛,喉炎,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痈疖肿毒。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玉郎鞭(别名),治眼热痛,跌打肿痛,大疮肿痛。”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玉龙鞭,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结石,尿路感染,风湿筋骨痛,喉炎,急性结膜炎,痈疖肿痛。”
《福建药物志》:“清热除湿,消肿解毒。主治胆囊炎,高血压,糖尿病,咽喉炎,风火牙痛,甲沟炎,结膜炎,跌打肿痛,疔,疖,痔疮发炎,乳腺炎,无名肿毒,银环蛇咬伤。”……
我非常理解长期被疮痒湿疹困扰的痛苦。
也知道顽固性湿疹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都是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因此,特载此案,供对湿疹治疗有兴趣的医生了解和参考。
但顽固性反复性发作湿疹和感冒后皮肤痒不一样。
风寒感冒后引起的皮肤痒,仲景有具体描述。
即“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伤寒论》第23条日:“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仲景说,太阳表证到八九天的时候,一般就会好转,但也有继续恶化的。
有些还会“如疟状”,即定时的发热恶寒,一天反复发热恶寒两三次,而且热多寒少。
如果患者不想呕吐就是病没有传到半表半里的少阳病。
“清便欲自可”,即二便都正常,即病还没有传变入阳明。
这时候脉如果从浮紧变为柔软了,那这个太阳病就快痊愈了。
但如果脉微细小且怕冷的,这是阴阳都虚了,不可再继续发汗,也不可用下法、吐法。
如果面色赤红,即“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表还没有解。
是因为没有“覆取微似汗”得小汗出,汗不得出,湿气还停留在皮肤内,身上一定会痒,要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发小汗。
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因为这病既不完全是《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的“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纯桂枝汤证,而是“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也不是《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的纯麻黄汤证,而是有“面色反有热色”阳气浮郁在表。
总结下来这个病就是内有桂枝汤证的汗出动力,即汗水到皮肤了。外有麻黄汤证无汗出的阳郁在表。
所以皮肤痒,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发小汗则愈。
桂枝麻黄各半汤,即桂枝汤、麻黄汤合方,各取三分之一。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
顿服,取发小汗即可。
这里桂枝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药量要求“顿服”。
其实是和平时“日三服”每服的药量一样的。
要求“顿服”是因为发汗后,邪解了就不要再继续服了。
继续服用就可能大汗出,致津液亏虚了。
临床中,不汗出会导致“面色反有热色,阳气怫郁在表”。
发汗不透彻也会导致“缘缘正赤,阳气怫郁在表”。
如《伤寒论》第48条曰:“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以上条文所说的“二阳并病”,即太阳阳明并病。
并病也是表里传变的过程,一病未罢,二病又来。
太阳阳明并病即太阳表病还没有好的时候,阳明里病也出现了。
是因为太阳病在初期的时候,发汗了但没有发透彻,但发汗伤到津液,病也转到阳明了。
如《伤寒论》第181条所说:“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阳明病“法多汗”。
患者继续自汗,是因为阳明有热,所以患者也不怕冷。
尽管有阳明病出现,但如果太阳病还在,不能用承气汤泻下,泻下了就是逆治。
如《伤寒论》第44条所说:“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这是治疗原则。
如果面色赤红,这是阳气浮郁在表,湿气还在皮表,还应该用发汗的方法解除。
发汗不透彻,不值得称赞,即仲景说的“不足言”。
患者阳郁在表,病邪不得外出,应该发汗却不发汗,患者就会烦躁,身上会有游走的痛,游走主风,风性善变,疼痛有时在腹部,有时在四肢,摸都摸不到。
因为发汗不透彻表证未解,患者可能还会有气短气喘,只能坐着才舒服。
这种情况下,再继续发汗就可痊愈。……
临床中,还有“汗出后,已服桂枝汤”发汗不透彻的情况。
《伤寒论》第25条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本来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还浮(原文说脉洪大可能是传抄错误,桂枝汤证应为脉浮),然后你还可以继续给桂枝汤,这是原则。
但如果是用过桂枝汤了,还寒热往来,即“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可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点麻黄汤,汗出必解。即桂枝二麻黄一汤,微微透表。
如果继续发汗不透彻,可能还会“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还会“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遇见中医2》,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散文式表达方式向读者介绍经方的临床入门路径和作者对经方的领悟。内容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文字简单朴实,通俗易懂。就算是中医初学者也容易读懂。作者通过《仲景杂感》、《临证实践》及《溯本求源》三部分,诠释了作者本人如何“简简单单学仲景”,以及作者如何把“精炼简洁,不好理解”的仲景古文“简简单单”去解读和剖析。
作者简介
陈权,1971年出生于湛江,定居于广州,广东师承中医馆(又名摹云中医诊所)学术馆长,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同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流派传承分会理事,广东自然医学会“中医与养生科普” 特聘讲师。
2017年师承于全国名老中医、中医肝病全国重点临床专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学科带头人杨宏志教授。
2022年师承于岭南流派“靳三针”法定传人和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原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袁青教授。
陈权主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通过不懈努力走上经方之路,2020年为所学所遇及感悟著书《遇见中医:一个医学小白的经方之路》,该书入选2020年度全国影响力书单(第三季度),2021年11月获得全国第七届最受欢迎十大中医药好书大奖(科普类)。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陈权,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MXY822,欢迎投稿唠嗑。
● 遇见中医:尺脉弱,用不用生地黄
● 用大承气汤给父亲治“新冠”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