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完,怎么开始心烦易怒了呢?
2024/4/1 中医出版
患者连续做了几次艾灸,之后就感觉烦热,爱出汗。尤其最近,心烦易怒,已有一周多没有好好入睡了。严重失眠,便秘,小便黄。昨天在家人陪同下,来诊室求助。
患者脉数,口渴,舌黄。多汗,大便难。最近每到下午时还感觉身体发热。这是典型的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做艾灸。等于火上浇油了,怎么可能不烦热。 我担心再发展下去,会出现如仲景所说:“独语如见鬼状,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
当下,有个非常不好的现象。 一些艾灸馆为了生意,不辨寒热虚实证,宣传灸可治百病。只要客人交钱,不管什么病都灸。导致有些本来不适合灸的患者,火灸后身体越来越糟糕。病情越来越严重。
仲景认为病在三阴宜灸。《伤寒论》第292条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虚寒的少阴病。吐利后,本应手足厥冷,现在不仅手足不逆冷,且有发热之征象,知非亡阳重证而是阳气来复,阴寒渐退,故曰“不死”。 但如脉不至,是因吐泻之余其气暴虚,使营气不能接续,则病仍属虚寒,此时可灸少阴经的穴位以温阳通经,接续营气,则脉可复而病可愈。
《伤寒论》第304条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虚寒的少阴病。患者口中不苦、不燥、不渴,知非里热,且恶寒,尤其是背部特别怕冷,背为阳之府,又为督脉所过之处,阳虚而寒湿凝滞,总督一身之阳气的督脉先受影响故其背恶寒。以附子汤温经祛寒除湿外,更兼用灸法,与汤药并进,增强疗效。
《伤寒论》第325条曰:“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虚寒的少阴病。 本来下利,脉也微涩,又呕吐又汗出,这时候身体津液亏虚,于是本来是下利病,现在反而下利少了,证明身体已虚到阳气下陷了。当温其上回阳救逆,灸之。
《伤寒论》第343条曰:“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厥阴为三阴之尽。常常会寒热错杂,阴阳交争。热多寒少病可能就会好,寒多热少或者无热只寒病就不好。脉微,手足冷,烦躁,这是厥阴病的特征。如果火灸后,手脚还不回暖,那这病可能就很危险了。
仲景所说的火灸法应该是包括艾灸、熏熨、温针和烧针。
阳明邪热炽盛之证,若误用温针,以火济火,则火气内攻,扰动心神,必致 怵惕、烦躁、不眠诸症。
除此之外,《伤寒论》中提及由于烧针、误灸引起火逆变证,病情加重的条文还有多处,太阳病篇第114~119条就重复告诫了太阳病如果误用火法就会引起变证,也足以可见仲景对火灸法运用禁忌的重视。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遇见中医2》,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散文式表达方式向读者介绍经方的临床入门路径和作者对经方的领悟。内容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文字简单朴实,通俗易懂。就算是中医初学者也容易读懂。作者通过《仲景杂感》、《临证实践》及《溯本求源》三部分,诠释了作者本人如何“简简单单学仲景”,以及作者如何把“精炼简洁,不好理解”的仲景古文“简简单单”去解读和剖析。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陈权,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从中医看青春期,不只是“早熟”那么简单
● 半夜迷糊胡言乱语,血府逐瘀效如桴鼓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