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杂谈】橘: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后附送书名单)
2024/4/1 中医出版
橘, 芸香科柑橘属常绿小乔木的果实, 剥皮吃, 甘酸多汁, 人皆羡爱之。橘、 桔, 同音同意, 应为异体字。但北方人爱写“橘”, 南方人喜写“桔”, “桔”也用作 “橘”的简化字。
另, “桔” 和 “吉” 谐音, 有人便常用 “桔”, 而弃用 “橘”, 以求其吉祥之意。其实, “矞” (音 “育”) 亦有祥瑞之意, 只不过少有人知而已。同属植物还有橙和柚。
橘原产中国, 早在战国中期之前成书的 《晏子春秋》 就有关于橘子产地的记载: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 同。”
传入欧洲后, 荷兰、德国曾将橘子称作 “中国苹果”, 16世纪才传入美国。我国南方各省均产橘, 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湖南、 湖北、浙江等省。
橘皮
橘皮, 又名陈皮、 广陈皮、 新会皮, 这些名称均为医生临床所习用。近代医家张山雷说: “新会皮, 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 故曰陈皮。”
除橘皮外, 中药还有枳壳、半夏、麻黄、吴茱萸、狼毒, 均以陈年者入药, 这即所谓的 “六陈药”。中药治病, 主要利用药物的 “气” 和 “味”。六陈药之“气” 均较强烈, 刺激性大, 而产生副作用。放置一段时间, 其 “气” 得以挥发, 治病效果才好, 故用陈药。
陈皮性温, 味辛苦; 归脾、肺经。功可理气、 调中、燥湿、化痰。常用量: 3~10克。体内湿热者慎用。
橘核
橘核是橘的种子, 将洗净的橘核, 用盐水拌匀, 稍闷, 放锅内, 文火炒至微黄色, 取出晒干, 捣碎备用。《本草纲目》: “凡用橘核, 须以新瓦 焙香, 去壳取仁, 研碎入药。”
橘核味苦性温, 归肝经。能行气、散结、止痛。常用量: 3~10 克。治疗疝气、 睾丸肿痛、 偏坠, 甚或脐腹引痛、 疮毒溃烂, 治以 《济生方》 的橘核丸,若寒甚者酌加小茴香、 吴茱萸; 瘀肿重者, 加三棱、 莪术; 寒湿化热, 阴囊红肿痒痛者, 去桂心, 加黄柏、 土茯苓、车前子。
《内经》对疝气有不同的名称, 如: 癀疝、 癞疝、 颓疝等, 均指同一病证。橘核也可用于乳房结块 (包括乳腺增生及乳癌初起), 可配伍疏肝理气、化瘀活血药物, 如香附、郁金、丹参、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柴 胡、瓜蒌等药。治腰痛, 常配杜仲, 如 《济生方》 的立安散 (炒杜仲、 橘核各等分)。
橘络
橘络, 橘的果皮内层筋络。味甘苦, 性平, 归肺脾经。行气通络, 化痰止咳。临床可治咳嗽痰多、 胸胁作痛。常用量: 3~5克。
赠书名单
请以下读者将联系方式和地址留言至留言区。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本草杂谈》,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内容简介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学好中医药, 首先必须了解其传统文化的内在渊源; 只有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加深对中医药的认识, 才有益于对中医药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本书收载中药近百味。以药味为单元, 用散文的形式, 除了讲述每味药的基本知识、历代名医用药经验之外, 还特别介绍与每味药相关的风土人情、典故传说、趣闻轶事、诗词歌赋等人文掌故内容。 这也是本书的特点, 以及作者写此书的用意所在。此书旁收博采, 偏记杂谈, 故书名 《本草杂谈》。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任启瑞 任晓暄。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百味中草药的传说:成双成对、清热解毒的金银花
● 裴正学:降低蛋白尿的经验,就这6句话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