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病来划分经方,是有普适性的,不必分科
2024/4/1 中医出版

    

     刘绍武先生是三部六病学说的开山祖师。《仲景证治观》是刘先生关于三部六病学说的集中概括。青年中医才俊黎崇裕先生多年研习《仲景证治观》所做的读书笔记,苦心创作《经方三部六病应用——刘绍武〈仲景证治观〉钩玄》。下文是本书的创作背景。

    

     “三部六病”学说的观点被1987年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所引用:“刘绍武氏认为,《伤寒论》辨证的‘六经’当称‘六病’。

     经络是组成人的一个部分,而‘病’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六经和六病概念不同,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无病也仍然存在。六病是人为划分证候类型的方法,无病则‘六病’不复存在。

     经络的病象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络属之脏腑。六病之表现常是全身的。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之属性,由脏腑之不同及循行体表部位的区别所决定,而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

     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因此,六病和六经有本质的区别。”

     鉴于此,用六病来划分经方是为了临床运用,六病辨证方剂学就是应用于“人为划分证候类型”,从而实现方证对应的辨证尖端。

     因为在划分六病的时候,此时“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

     在辨六病之际,已经进行了中医的八纲辨 证,如辨为太阳病,则说明病位在表,病性为实为热,方剂选用辛凉解表之剂,用于发汗驱邪即可。再根据病患的具体症状,选择六病方剂中太阳病方剂施治即可。

     而1989年出版的《中医现代化研究丛书·中医与多学科》中有如下评述:“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建立《内经》和《伤寒论》理论的‘三部 六病说’。

     其思想基础是根据一般系统论的原则,把整体划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空间,每一部以阴阳不同的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集合群,谓之六病。

     机体患病的空间位置虽广,但不超过三部;病情变化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据此便可创立与此相应的理法方药体系,解决目前的中医分科重复多样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将有利于中医的整理和提高。”

     运用三部六病的理论对经方进行划分,具有普适性,不必分科。只要六病方与证候相对应,即可处方用药。

     综上所述, 可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都归纳到六病之内。

     笔者认为有必要运用三部六病的理论,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进行整理归纳。

     对此,笔者提出“以方类证,方归六病”的学 术观点,即以类方和类病的方式进行分类。

     如首先把《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方剂中含有桂枝的方剂全部找出来,一共有88首,然后按四神法(汗法、清法、下或吐法、温补法)进行阴阳归类。

     其中汗法属于太阳病类方、清法属于少阳病类方、下或吐法属于阳明病类方、温补法属于三阴病类方。

     而温补法中,以改善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为主的属于太阴病类方,以提高心脏功能为主的属于少阴病类方,以温通血脉、通阳救逆、消除微循环障碍为主的,属于厥阴病类方。

     本书即为笔者阅读三部六病的方剂学笔记。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经方三部六病应用》,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学术为主导,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纳入三部六病体系内,对刘老的《仲景证治观》再次进行细致的整理,既原汁原味传承了刘老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又融合了作者自己的学研体会而出新意。

     刘绍武先生曾提出寒热是整体的,虚实是局部的,但未结合三部对寒热再进一步细分。作者在书中提出:热虽为整体,表热时虽里亦热,但表实热时,恶寒发热而不渴、无便秘即为太阳病;太阳病热化后,若出现不恶寒而渴、发汗已身灼热、不便秘则为少阳病;少阳病进一步热化,出现便秘则为阳明病。并提出把“腹满”作为三阴是否入胃的标志,表寒时虽里亦寒,但表虚寒时,无热恶寒、手足逆冷而无气短心悸、无腹满则为厥阴病;厥阴病寒化后,若出现气短心悸、无腹满则为少阴病;少阴病进一步寒化,出现腹满,则为太阴病。

     作者在书中提出“《伤寒论》实为115方”“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是为少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乃为少阴”等学术观点,并以类方和类病的方式对经方进行分类,然后按四神法进行阴阳归类,对经方分类体系做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于经方研究者和年轻中医颇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黎崇裕(1985- ),男,字小裕,号宗谷散人,网名黎小裕。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客家人。首批珠海科普讲师团专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指导老师。

     学会任职: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编写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合编《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参编著作3部;近年来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中医科普文章90余篇。

     致力于经方医学和客家中医药的研究,提出“舌辨寒热,脉定虚实,腹诊补泻,证分三部,方归六病,屡用达药”的学术观点。现任职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黎崇裕,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黄煌医案:用越婢加术汤加味治疗肥胖

     ● 【本草杂谈】远志:九边烂熟等雕虫, 远志真看小草同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