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中医:有毒的半夏
2024/4/1 中医出版
患者紧急来电,说药店认为半夏用量过大,让再次确认。
我回复说,已是炙过的半夏,无毒。用量也在安全剂量范围之内。请放心使用。
半夏,生于夏至前后。此时,一阴生。天地间不再是纯阳之气,夏天也已过半。故名半夏。
成书于秦汉的《神农本草经》(亦简称《本经》),曰:“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 一名水玉。生川谷。”
《神农本草经》没有记载半夏“有毒”,只提到“半夏,味辛平”。 但成书比《本经》晚的汉末《名医别录》却云:“半夏,生微寒,熟温。 有毒。”
2015年版《中国药典》亦云:“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名医别录》和《中国药典》的半夏“性温、有毒”与《本经》言“半夏性平”不一致。 “半夏有毒”之说。 一直是个争议不停的话题。
“半夏有毒”也导致很多医家顾虑不敢用,或用量很小,且大多以法半夏入 药为主。
有医家认为,半夏所谓的毒,是有生芋头般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健康人单独用生半夏可能会因刺激咽喉而导致失声。有用芋头做菜经历的朋友都知道,生芋头的黏液中含有一种复杂的化合物,因此,在剥洗芋头时,手部皮肤会发痒,但遇热能被分解,所以在剥洗芋头时最 好戴上手套。
后来,我发现怀山药也是如此。 我曾向某药房定制过薯蓣丸,给我父亲吃。我父亲反馈服用薯蓣丸后感觉食道和胃部辣辣的,辣热感持续十几分钟。我开始不明白怎么回事,为什么服用薯蓣丸后食道会辣辣的。
直到有一次我用山药煮粥,给山药剥皮,再切片,手部粘上了很多怀山药的 黏液后,奇痒无比,非常难受。 后来用很烫的热水冲洗后,才不痒了。导致奇痒是因为山药黏液中含有一种类似于芋头黏液里复杂的化合物。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让药房定制过薯蓣丸。我想,以后要做薯蓣丸,也要把山药蒸熟晒干再用。
民间有人把半夏叫作“婆婆药”。据说在古时候,如果婆婆唠叨,媳妇就偷偷放点半夏在饭菜里让婆婆吃,婆 婆吃半夏后就说不出话来,于是叫“婆婆药”。
据有些医家考究。《伤寒杂病论》的半夏,是没有经过炮制过的生半夏。但现在的药店几乎不卖生半夏。 原因是药店担心生半夏有毒,担心发生中毒纠纷,不采购亦不售卖。
为了安全考虑,大部分医家会选择用清半夏或法半夏。 清半夏是白矾溶液炮制过的半夏。法半夏是生石灰、甘草汁炮制后的半夏。
临床中我以姜汁炮制的姜半夏为用。不用法半夏和清半夏是因为我顾虑“法半夏”和“清半夏”相对于“姜半 夏”炮制过度,担心药效被减弱。
仲景有半夏的方里一般都会有姜。因为姜可解半夏所谓的毒。
《伤寒论》第312条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 汤主之。”
苦酒汤方:半夏(洗)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 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第313条曰:“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 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 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半夏二升(洗),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遇见中医2》,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散文式表达方式向读者介绍经方的临床入门路径和作者对经方的领悟。内容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文字简单朴实,通俗易懂。就算是中医初学者也容易读懂。作者通过《仲景杂感》、《临证实践》及《溯本求源》三部分,诠释了作者本人如何“简简单单学仲景”,以及作者如何把“精炼简洁,不好理解”的仲景古文“简简单单”去解读和剖析。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陈权,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从中医看青春期,不只是“早熟”那么简单
● 半夜迷糊胡言乱语,血府逐瘀效如桴鼓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