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武治恶寒医案:2剂药花了3毛6
2024/4/1 中医出版

    

     太原市上马街内,住着一户人家,姓鲁,其子26岁完婚,小夫妻很是恩爱。一日,儿子外出,突遇暴雨,被冰冷的雨水浇得似落汤鸡,嗣后开始寒战、高热,服用退热剂,热仍不退,服用消炎剂,热亦不退,热势不退,恶寒不禁,持续月余,渐渐体力不支,面色晦滞,骨瘦如柴,渐至6月天穿棉衣,而仍恶寒。

     遍求名医,皆以新婚燕尔,纵欲过度伤精为由,给予滋阴清热,加以补肾填精之品。结果如火上加油,日甚一日,家财渐耗尽,无力支付药费。新媳妇眼见久治不愈,病成这般模样,也回到娘家,一去不返。父亲见儿子病成这样,实在不忍心看到儿子再受折磨,遂找到刚来上马街开诊所的刘绍武大夫(1958年,刘老在太原上马街创办刘绍武联合诊所),说出了心里话,请刘大夫要么治好,要么开帖药治死,不要儿子再受这罪了,活是救命,死是救人,让刘大夫想想办法。当时的刘老,听完诉说,笑而不答,见过患者,评脉时,见患者脉弦紧而数,喘息之气烫热,口中出气臭秽,遂点头答应一试。

     初予大承气汤1剂,方用:川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枳实五个,芒硝三两。令患者急煎后,分3次徐徐服下,以观其效。其父致谢,扶子回家。

     次日复诊时,其父畅言。回家后,如法煎制,煎好后,先令其子饮一半药汁,片刻,其子在床上翻滚,大声呼叫:“痛死我了!”连喊数声,眼球上翻,一命呜呼(昏迷),其父虽然心痛彻骨,但终给了儿子一个解脱,心中暗自佩服刘大夫的药效,真是治好有效,治死有方。正在悲喜莫测之际,忽闻其子腹中雷 鸣,轱辘作响,一会儿拉出如算盘珠样干屎13枚,恶臭无比,熏得人不能近前。此时儿子开始睁开眼睛,要求喝水,这时的父亲见儿子未死反生,不知该喜该忧,想到可能未尽剂,儿子出现回光返照,随即将所剩半剂,一股脑给儿子灌下。一会儿,儿子又喊腹痛,片刻又便7枚硬如棋子样大便。此时,其子反而 比以前更加清醒,要求脱去棉袄,这时的父亲一片茫然,渐见儿子要吃要喝,这是几个月从没有的事。这可喜坏了他的父亲,晚上给予小米粥一碗,开始额头及背上出汗,患者自感轻松了许多,挨到天明,一大早就来到刘老的门诊等候,讲述了上述的经过。

     此时刘老复开调胃承气汤2剂,令其缓缓服用,伴以米粥自养。2剂药花去3角6分,倾家荡产未治之病,在刘绍武手中不足1元而活命,顿时在医界相传,刘老也由此名扬三晋。刘老在太原市首届西学中班讲述《伤寒论》三承气汤的用法时,讲到了此例。

     此系原由风寒束表,麻黄汤可解之证,而误用寒凉,使表部寒邪化热内陷;复用甘温补益之品,使内热愈炽,导致大便凝结;热源不除,损耗津液,致病者一病不起。但其脉弦紧而数,道出表寒未解而内热瘀积,本应先以小承气汤以试其可否有矢气,但终因事紧,需急下存阴,脉证确凿,可以免试,故直开大承气汤,以通关攻滞,泄实救阴,救命于当 下……

     临床辨证,首分寒热虚实,判定寒热的真谛,就是看“两口子”:上看口鼻,出气寒热,因气从肺出,肺居胸中,胸腔是人体极热之地,以气判寒热,是其一;再是口渴、口不渴,真 热者口渴,假热者口不渴,这是看上口也;三是看大便是否干硬,小便是否黄赤,如假热,小便白也,这是看下口。众学员听罢,皆佩服刘老的治学之道。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经方三部六病应用》,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学术为主导,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纳入三部六病体系内,对刘老的《仲景证治观》再次进行细致的整理,既原汁原味传承了刘老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又融合了作者自己的学研体会而出新意。

     刘绍武先生曾提出寒热是整体的,虚实是局部的,但未结合三部对寒热再进一步细分。作者在书中提出:热虽为整体,表热时虽里亦热,但表实热时,恶寒发热而不渴、无便秘即为太阳病;太阳病热化后,若出现不恶寒而渴、发汗已身灼热、不便秘则为少阳病;少阳病进一步热化,出现便秘则为阳明病。并提出把“腹满”作为三阴是否入胃的标志,表寒时虽里亦寒,但表虚寒时,无热恶寒、手足逆冷而无气短心悸、无腹满则为厥阴病;厥阴病寒化后,若出现气短心悸、无腹满则为少阴病;少阴病进一步寒化,出现腹满,则为太阴病。

     作者在书中提出“《伤寒论》实为115方”“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是为少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乃为少阴”等学术观点,并以类方和类病的方式对经方进行分类,然后按四神法进行阴阳归类,对经方分类体系做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于经方研究者和年轻中医颇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黎崇裕(1985- ),男,字小裕,号宗谷散人,网名黎小裕。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客家人。首批珠海科普讲师团专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指导老师。

     学会任职: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编写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合编《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参编著作3部;近年来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中医科普文章90余篇。

     致力于经方医学和客家中医药的研究,提出“舌辨寒热,脉定虚实,腹诊补泻,证分三部,方归六病,屡用达药”的学术观点。现任职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黎崇裕,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黄煌医案:用越婢加术汤加味治疗肥胖

     ● 【本草杂谈】远志:九边烂熟等雕虫, 远志真看小草同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