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对话中医创业者 | 让理想照进现实
2014/4/15 中医书友会

     文/宁静、蔡仲逊 ⊙ 时间/2014年3月

     导读:“那些年近百岁的老大夫们已经步履蹒跚地为中医抗争了许多年。作为热爱中医的后来者,又能为中医做些什么呢?”这是宁静访谈录与灵兰书院&中医书友会创始人的一次对话,或许能带您进入中医的思考空间,文章有点长,希望能让您心动。

     创业者 | 灵兰书院创始人访谈录(1):选择自由

     互联网,以其指数级成长方式将各种不公平的传统体制的线性资源置于可有可无的地步,创造出接近公平的竞争模式。激进一点地说,我们正迎来一个自由创意、独立创业的时代。——节选自《自由人》序言(程苓峰著)

     【编前语】半年前曾经想采访他,被他婉拒,理由是“还不够优秀”。再次见面,我说想做医药行业创业者的系列访谈,让更多人分享创业者的故事,这一次,他欣然应允,“不是因为现在足够优秀,而是愿意与追求自由的同道分享心声”。

     蔡仲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没有进入医院体制的中医执业医师,曾任职于中国中医出版社,向往自由的坚定中医人,灵兰书院创始人,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创立者。在马年的多事之春,选择做独立创业者。

     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触到两个词:自由、理想。

     当我脱口而出有关理想的提问,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触碰过“理想”这个词了。小时候“理想”是长大了向往的一种职业,而长大成人之后,经历了工作与生活的种种磨砺,理想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甚至,对很多人来说,理想已经变得很模糊,模糊到不知道什么才是理想。

     理想于我,始终神圣而高大上。我更愿意置换成另外一个词——构想,即构思一个可实现的愿望,感觉可以触及,可以生根落地。

     【宁静】既然有中医理想,为什么在中医硕士毕业后,没有进入医院或者到诊所当中医师?

     【蔡仲逊】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介绍一下大学时期的经历。我是向往自由的理想主义者,在大学期间就特别爱折腾,特立独行。很早的时候,2002年,就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论坛,应该算是最早期的高校站长之一,总是参加站长大会之类的活动, BAT(百度、阿里、腾讯)的三位老总都见过,当时他们远没有现在这么厉害。

     那段时间接触到的人和事,都跟身边的同学不一样。做大学论坛,刚开始是把生活费都搭进去的,做宣传,海报绝对是奢侈品,当时用A4纸打印后切一半,贴到诸如电线杆之类的地方。赶上了非典,大家没事干,整天上网泡论坛,很快就火起来了。2003年的时候,BBS绝对是高级货,很新鲜的玩意儿。

     应该说,因为论坛,耽搁了很多学业,本科期间没有好好读书,基本是在干这个事情。但是回想起来觉得很值,不但自己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觉,还顺带着让一批同学有了言论自由的空间。论坛线下团队最多的时候,超过50人。2005年的广告费,大概有四五万,有钱买服务器、办大型活动、送礼品、印校园攻略等等。硕士期间,把论坛交给了师弟师妹,总算好好学习了两年中医,现在的一些临床技术,主要是那段时间临床学习到的。

     2008年毕业后工作,精力不够,加上BBS的整体衰落,以及管理层没有交接好,论坛状况很不理想,在2012第十周年庆典的时候,我宣布关闭论坛。本来是可以苟延残喘的,但是我没有这么选择,选择关闭,才体会到了“舍得”二字的内涵,不然也就没有如今的灵兰书院和中医书友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十年经常被谈话、被电话,压力山大,删过一些本来可以不删的帖,但总算没有被收编,我觉得挺不容易的。

     这些经历,大概就可以回答毕业时为什么没有选择去医院了,同样是为了自由,因为受不了四五天一次的夜班,无法接受不能经常请假的职业,更无法栖身于被西医压迫下的中医医院之中。改变不了,只好远离。

     自由对我而言,似乎尤其的重要。

     【宁静】如果是为了自由,毕业后为什么没有选择直接创业?而去出版社呢?出版社能否给你自由?

     【蔡仲逊】实际上,毕业前半年,我就和好朋友一起注册了公司,意气风发准备创业。但当时真的是有点冲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始终找不到感觉和明确的赢利模式。没有任何经验,时机不成熟,思路不清晰,我率先放弃了。我之所以进入出版社,也是因为筹备创业那段时间跟出版社社长谈合作谈出的“火花”,在招聘结束很久的情况下,单独为我解决了编制和户口,这件事我一直特别感激。

     出版社的工作,我很喜欢,这大概也是当时最适合我的职业状态。我是中医临床专业,但是大家都以为我学计算机网络的,三四年间先后涉足网站架构、网络营销和数字出版,还尝试着做了11本书,应该说非常丰富,也还算刺激。但数字出版这玩意儿,对传统出版社而言,更多的是个概念,体制内的数字出版培训,基本上是把人往坑里带的,真正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想必是稀有物种或者奇葩。我起草过一些方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自主而四处碰壁,你懂的。我觉得,体制内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只能说是出版的数字化罢了。

     刚才说过,改变不了,那就远离,树挪死人挪活。2012年,我选择舍掉“光鲜”的职位和待遇,从零开始,系统地筹划“灵兰书院”这个概念,专心做纸书,加上之前业余时间策划的11本书,到2013年底,共出版图书29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还算不错,大概是本社单品种效率最高的。但是,这两年我都没有完成出版社指定的数量“任务”,你看,我特立独行的症状又发作了。这一年,我放下了数字出版,也放下了论坛。

     因为放下了一些包袱,才有时间沉淀。2013年8月18日,中医书友会微信创刊,很好地用到了我之前十年所累积的经验,因为喜欢,所以用心,放下了手头所有可以赚钱的工作,单枪匹马坚持了三个多月。在这里我也找到了久违的完全自由的感觉。

     虽然出版社已经算是很自由了,但在2014年2月,我还是坚定地选择离开体制,给自己一个更加自由的身份、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心态。

     创业者 | 灵兰书院创始人访谈录(2):中医理想

     【编前语】2006年,中医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而如果仅仅将中医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或者只是在博物馆里留几本《伤寒杂病论》之类的典籍,以向后代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让它只存活在韩剧《大长今》里,我们自己也许是无法释然的。

     然而,直到我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茫然追逐精神寄托的今天,我们忽然发现,那些年近百岁的老大夫们已经步履蹒跚地为中医抗争了许多年。作为热爱中医的后来者,又能为中医做些什么呢?

     【宁静】你选择了独立创业的自由,是不是同时也伴随着不得不面对的失去和风险?

     【蔡仲逊】应该说风险是存在的,出版社的很多同事不太理解,为什么我在成绩非常漂亮的时候选择离开。2013年终总结时,我策划出版的20本老书,有19本排行本社年度畅销书的前100位。另外的9本新书,有8本在今年也必然入榜。五年时间29本书,相对其他编辑而言数量很少,但质量还不错,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比较好的经济收益,所以我离开出版社很多人不理解。

     但是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呢?对于理想的冲劲,对于自由的追求,是会随着时间削弱的。机会必然伴随着风险,我跟夫人说,大不了拼一年,失败了灰溜溜再找工作,她也始终支持我。

     【宁静】放弃小有成就而且稳定的出版社工作,选择前途未卜的独立创业,是为了你的中医理想吗?这个理想从何而来?

     【蔡仲逊】是。一个稳定的事业方向,往往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后才能慢慢变得清晰。小时候的理想不一定是长大后的理想,它会变,有些人慢慢就没有理想了,安于现状,或许理想变成了欲望。我觉得理想这个词可以很实在,有理想才有事业,否则只是一份工作。

     我的经历还算有点故事情节。高考志愿选择医学专业,是因为高一的时候,曾被某西医院的庸医误诊误治,搞得痛苦万分,折腾得很惨,身体也变差了很多,萌发了学医的想法。高考后,选择中医药大学,一是因为比较喜欢文言,二是父亲做过中药商,多少有些影响。我不排斥西医,只是觉得自己更适合学中医。

     本科期间虽然没有好好学习,但在论坛上接触到非常多的各类中医,算是博杂地吸收了很多知识,对中医越来越喜欢。研究生临床阶段,亲身体会到了很多中医的实际疗效,我是针灸专业,总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一位武术导演患肩周炎,老师正忙,他很爽快地主动要求我来施针,一针条口透承山下去,胳膊抬高了五公分,简直太兴奋了。还有一次,同学鼻出血,一针商阳穴,嘎然而止,连自己都目瞪口呆。这真不是吹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对于科学粉,当是巧合或心理暗示也好,反正我是信了。经历这两个病例,从此我主动背书,主动学习,恶补了一年多,总算把本科期间的缺口补回了一些。后来的工作中,对中医也是喜爱不减。

     即使我参加工作这六年来,临床出诊总是间断,没能长期持续地坚持临床,但提及身份,我更愿意首先是一名中医,其次才是别的。对于中医人这个角色,坚定而自豪,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归属感。

     最近几年,图书、电视、网络对于中医的宣传非常多,可以说中医很“火”,但我觉得这是“虚火”,因为老百姓想要找到真正高水平的好中医并不容易。江湖上挂着中医头衔的骗子远远比高手多得多,而像我这样科班出身的中医,成才率非常之低,能够拉出来独立看病的屈指可数。

     为什么?主要是个人的原因,但想必现在的中医教育也出了一些问题。

     内部队伍不强,能看好病的中医不多,拔尖的好中医就更少。即使把中医吹上天去,也没有半毛钱的用处,反而是对中医的一种伤害。中医的内涵,很多人是竖起大拇指称赞的,中医的疗效,也有许多人承认和体会过。但问到具体的优秀中医大夫这一层面,大概身边能叫出来的,不会太多。根结在哪?传承和教育。

     我学了七年中医,自认为没有完全入门,很多同龄的同学跟我一样。有些人放弃医生这个职业,有些人变成西医,还有一些人,不断地坚持学习中医,慢慢进步。中医就这么难学吗?我觉得不是,我们走的弯路太多了。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方式?

     你问到我的理想,其实发心很普通,理想是有私心的,我为了自己能够把中医学得更好,自己和家人更加受益,若是走对了,顺便让可爱的师弟师妹们少走点弯路,这就足够了。我搭了这个平台,也想过会不会以盲导盲,把大家带进沟里。但回头一想,大概不会比现在的教育状况更糟糕吧,心里也就释然了。如你所说,理想可能都是构想,但与其胡思乱想,还不如构想这个。

     中医院校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战场,但很多环节,比如课程设置、教材、老师等等,身不由己或者积毒已深,一时难以改变。有人说,中医高手在民间,我觉得说“民间有高手”更为妥当。中医的发展,不管是院校的,民间的,都需要团结起来。院校有丰富的资源,但往往体制不灵活,民间自由而高效,却往往失之偏执。民间的自由加上院校的严谨,民间的高效加上院校的资源,这就是我做灵兰书院和中医书友会的指导方针。

     民国时期,很多中医名家是从函授学校毕业的。比如恽铁樵创办的“中医函授学校”,就培养出了像陆渊雷、章巨膺、顾雨时等一批具有创新思想的优秀人才。当时的通讯方式,以书信为主,与如今的网络通讯相比,简直就太落后了。

     宁静插播 查百度百科,函授教育是运用通讯方式进行的教育。学员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由函授学校给予辅导与考核,并在一定时间进行短期集中学习和就地委托辅导。

     中医书友会微信平台,是我们与会员之间的通讯方式,微信内容则是双方联系的媒介和学习材料。灵兰书院则构想着承担函授教材、网络视频、短期集中学习辅导和考核等功能。老师、学生、通讯、教材、视频、短期面授,条件前所未有的具足。

     中医书友会运营至今差不多七个月,订阅者3.7万人(2014.3.22),上个月增了一万,大概比例是医生四成,院校学习者三成,民间自学者和爱好者三成。(微信内容以专业学术为主,养生内容极少涉及,因此患者群体非常少。)

     可以想象一下,这股人群的力量有多强大?医生希望再学习、再提高,学习者希望更直线地入门,这就是一所虚拟的大学。只要中医的技术传承没有断,真正高水平的中医还有传承中医的心,中医的教育必然有希望。

     平台上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和老师,也有一批优秀的中医学子。更多的优秀师生,我会通过各种途径聚集他们,或许他们也会主动出现。民间路线加上互联网精神,是否有希望趟出一条直路来呢?

     创业者 | 灵兰书院创始人访谈录(3):微信运营

     【编前语】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张小龙作为微信开发者,成为10位获奖者之一。评委会对他有这样一段评价:

     3年前,他成功开发微信这一划时代的产品,开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2013年,他继续完善微信,微信支付风生水起,亿级用户遍布世界。崇尚技术的他是天生的完美主义,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用户体验一次次接近极致。他把一款互联网产品打造得老少咸宜。他信奉简单就是美,他崇尚颠覆性思维。

     微信的颠覆性思维,也几乎颠覆了我们的生活。

     【宁静】民间路线加互联网精神传承中医,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任重而道远,但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刚才听到你介绍微信数据,由于我自己也运营微信订阅号,更能体会到这个数据的价值,能否具体说说你做中医书友会的思路和经历呢?

     【蔡仲逊】我做过十年的高校论坛,懂点网络技术和内容运营;做了五年的图书出版,期间探索了三年数字出版,所以大体了解一些中医、出版、网络相关的事情。

     中医书友会微信平台是我对于中医、出版、网络相结合的又一次尝试。早年曾经通过论坛尝试过,结果算是失败了;后来通过微博又尝试,5万多粉丝,还是不中意。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让我找到了感觉。

     很多人想学中医,但往往不得其门而入,不知道如何学、从哪里开始学;很多业医或学医者想提高自己的水平,但好书难求、名师难遇。这个时候,大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书,一些人想到找老师,还有一些人选择从网上找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在我看来,除了人之外,其实只有两种不同载体,纸媒体和屏幕媒体,这两种媒体都是广义的书。百度百科对书的定义: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用来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非常大。依照这个定义,我的认识应该是正确的。

     为什么叫“中医书友会”呢?本义是“传承中医,以书会友”。中医对于书(狭义的书)有特别的情感,有些中医是依师而悟,有些是依书而悟。自古学医,书都非常重要。如今拜师学医,老师也经常说,你先看某某书,好好读,我再教你。

     中医书友会。首先是中医,我们的内容和对象都跟中医有关;书,发表的内容即是书;友,分享、交流、共同提高才是友;会,我认为是书和友之间的桥梁纽带,通过微信和网络是会,通过纸张是会,线下活动也是会。

     我认为中医的发展,最重要的两点是传承和医疗。治不了病,说得再好也没用。也就是说,中医最需要会看病的医生。而这些人从哪里来?通过传承,也就是教育。至于传播和弘扬,那都是后话。很多人相信中医、喜欢中医,但是找不到能看好病的中医,于是只好自己学了。书友会里面就有好多这样的朋友,求人不如求己嘛。

     出版这件事情也非常重要,它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说是师和生的一种交流形式。师生之间需要交流,学生之间也需要交流。我一直在思考一种模式,将中医的学习、出版、交流通过网络联接到一起。

     图书出版:输出内容,同时在书上印微信二维码,聚集一些读者。

     微信:将书中的一些内容展现给大家,如果你觉得好,那就买书,如果看了内容觉得不好,那正好不用浪费银子。同时,通过微信,聚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出自己的心得,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出版的内容来源。其实目前为止,我推荐的大多是别人做的书,书好才是最重要的,谁做的并不重要。以后也会这样做,我也会根据书友需求去做书。

     读书会:一个好的模式还需要落地,我做过几期中医读书会,以某书、某法或某病为纲,组织实体的中医读书沙龙,互相提高。交流的内容,可以整理后发到微信上,还可以整理出书,让更多的人受益。

     这样三者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宁静】你认为微信公众平台适合达成中医传承的理想吗?

     【蔡仲逊】微信公众平台是一款非常好的产品,可以交流也可以学习,通过它,很多事情变得容易。

     我做过中医书的数字出版,在这方面大概是走得比较前卫的,很多人认为这一块大有前途,但后来我主动退出了,不是因为收入,而是因为理念冲突。甚至有一段时间,我成了中医数字屏阅读的反对者,我认为学中医需要冷静、专注,纸书这样的冷媒体才适合学习;而电脑、手机这样的热媒体容易让人浮躁、发散,不适合用于学习。

     大概有不少人认同我这种想法吧。后来我专心做纸书,同时也不断在思考,与很多人交流这方面的理念。做纸书,是事业理想路上的一件事情,养家糊口的同时,还想传承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财富。所以我选择了中医经典方向,而不是大众健康书,因为我觉得经典最靠谱。

     经过两三年的思索沉淀,我想通了一件事情。数字出版不一定是坏事,可以是好事,比如中医的网络教学视频,比如碎片化的中医好文,都可以成为启发兴趣甚至感悟提高的媒介。屏幕只是工具而已,关键还是在于背后的那个人。对于欲深入学习中医的人,使用纸书静心阅读,这个很好,也是必经之路。但是,对于初学者或欲学者,通过屏幕,让他们产生兴趣、增强信心、获得信息、促进学习,也是一件好事。

     学习这件事,最早的时候没有载体,通过口授心传;后来有了竹简,有了帛书,有了纸张;如今有了屏幕,不过是增加了一种载体而已。如何用好这个载体,关键还是人。有人说“方便出下流”,古时候的人求学不易,万分珍惜,所以容易成就。但我想,既然时代已经这样了,我们已经无法阻止屏幕的普及,那就回归中医的思维,天人合一,融技术为我所用,好好去使用它吧。

     屏幕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微信占据了我们的碎片时间,在这份时间里,你可以用来游戏,用来聊天,也可以用来阅读。同样是阅读,你可以看资讯、看笑话、看各种信息,也可以用来学中医。

     中医书友会微信,如果能够对读者的学习有所促进,对中医有所传承,那是作为出版人份内的事,出书是这个发心,微信也是这个发心。我希望中医书友会是一个有灵魂的平台,一个编织中医理想的地方。但线上会有不足之处,所以需要线下的“灵兰书院”来补充。

     创业者 | 灵兰书院创始人访谈录(4):自我造血

    

     【编前语】关于自媒体的商业模式,WeMedia自媒体联盟负责人青龙老贼,在接受创媒工场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自媒体人应该不仅是内容输出,更应该通过产品和服务来商业化。媒体是一个做影响力的、做用户的渠道、工具,但真正商业化还是应该在媒体衍生端去做产品,这是好的商业化。

     【宁静】独立创业所要直面的实际问题,可能会逐渐削弱“理想”这个词本身的光环。任何理想要落地生根,都要建立在能够自我造血的基础上。在商业模式方面,你有什么考虑?

     【蔡仲逊】中医书友会微信运营的前三个多月,我单枪匹马,后来招集了十几位志愿者帮忙。今年2月我离职,3月,其中的一位志愿者,也辞去了医院的公职,从外地来到北京。如今的中医书友会,由两个拥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全职人员以及若干志愿者组成。

     之前我还发布过一个消息,灵兰书院正在筹备中医精品图书馆,这大概跟微信平台一样,是不太可能赚钱的项目。或许有人觉得我们“疯”了,他们认同我们的理想,但怀疑我们的生存能力。

     但是图书馆这件事情,在我看来,特别重要,中医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需要系统地梳理,对好书做一个集结,方便不同层次的中医人学习。我们自己需要这么个空间,否则微信平台的内容会无以为继,而且中医同仁、志愿者和编辑都能在这里读书、交流。

     我全职投入中医书友会至今半年多时间,没有通过它获取收益。为了保持平台的纯净,之前中医书友会还拒绝了所有的商业广告以及个人赞助。但是我对于后面的生存问题,并不是特别担忧。微信平台目前已经有三万多用户,且月增近万人,基本上都是忠实而真实的中医人。为他们提供一些产品或服务,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中医书友会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我认真想过。每天的微信内容,不可能收费,永远免费。我们将开办自己的网店,制作和销售一些中医相关的物品,比如自己印制的书和学习用品。另外,我会做电子期刊和纸制内刊,提供会员服务,以总数的1%来算,假设能招到三四百位收费会员,每人每年360元,这部分费用够基本的维持。

     当然,如果说让1%的人提供会员费资助我们并供养99%的人,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事情,不太可能长久。我会对会员数量进行限制,做最好的服务。希望这些会员能得到远超360元的收获,将来的某一天,他们能庆幸成为灵兰书院的会员。前面大言不惭地说过,灵兰书院立足的是中医的传承和教育,希望这些会员是中医未来的希望所在。总之,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就好。

     图书馆的场地目前由朋友赞助,卖书必然亏钱,但会有收费的茶品及服务,比如沙龙、茶会。再有就是利用自身招生优势,开办中医入门课程以及医生的继续教育课程。并慢慢理出从启发、入门到临床的课程体系及教材系统。

     还有一些“杀手锏”,暂时保密哈。另外,就在前些天,我也尝试了自由打赏的模式。

     【宁静】自由打赏是微信订阅者出于自愿给运营者的一种经济上的认可和支持,但说实话,我个人不太喜欢也不看好这种方式。你尝试的结果如何?

     【蔡仲逊】我在微信中写了声明:“自由打赏,转账的朋友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只是想对理想摸个底,资金用于购书,但不留名。”

     当天晚上,有位学生往我的支付宝里转了10元钱,并附言“一个学生的一顿饭钱”。真的让我特别感动,可以说是这一年来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一周之内,共收到1941元,不包含您的那100元红包,呵呵。在支付方式不太便捷的情况下,应该算是很不错了。而且我本来就没有想通过这个途径收钱,只是一次尝试。不尝试怎么会知道是什么结果?打赏这种模式可能会是唯一的一次。应该说这次的结果非常欣慰,信心也会比较足。

     至于会员招募的结果,拭目以待吧!

     (编者按:灵兰书院亲情会员于2014年4月15日至4月22日限期限量招募,可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后 记

     明道副总裁许维有感于互联网金融最近的激烈博弈,他说:

     互联网阵营从常识出发,他们总是问“为什么不这么这么做呢?”面对问题,他们想的是解决方案。他们不专业,所以他们一路创新。银行阵营从多年的专业出发,他们总是说“你们懂金融吗?你们知道啥叫风险吗?你们知道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吗?”专业,只能告诉你什么是不能做的,但是它没法告诉你能做什么。颠覆一个行业的,一定不是这个行业里面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可能并不需要完全颠覆。如果能拥有另一个视界,一定会看到全然不同的风景。

     这一次,对于拥有中医理想的灵兰书院创业者而言,收获一定会有所不同。(全文完)

     【本文首发于“宁静访谈录”(微信号ningjingfangtanlu)。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出处。】

     中医书友会第231期

    如果您想收到中医书友会每天推送的精彩内容,请点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帐号-关注,或者搜索微信号zhongyishuyou。欢迎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您的每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肯定和支持。

     灵兰书院亲情会员于2014年4月15日至4月22日限期限量招募,可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