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脉而脉
2017/8/4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415期

    

    

     无脉而脉

     作者/高大伟

     “不动身心而日应万缘,端拱无为而妙用恒沙”。世间万事,皆循“有—无—用”之轨迹。

     古往今来,论述脉学的著作如汗牛充栋,但大多数均自陷脉学于形迹之下,何脉主何病,已成一定之规矩。但是,通过研习伤寒及后代名家验案发现,许多情况下往往脉象与疾病的证候不相符。这时,许多医家提出了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的解决思路,认为脉、症中存有一假,故弃之。但实际上,不论脉还是症,均是人体疾病的一个反映,怎会有假?只是我们理解的方式在作怪而已。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

     “脉证并治”,就是我们开启这个迷宫的金钥匙。仲景祖师的《伤寒杂病论》中各篇篇名均冠以“…脉证并治”,这就告诉我们,脉要放到证中去理解,从而为辨证提供依据。“证”,是疾病在一定阶段的一个横断面,反应了当时的疾病本质,是相对稳定的;而“脉”,则是当时的“证”的一个外在反映,是随着证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存在真假之疑。

     例如:《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这里的脉迟,正是由于阳明里结至甚,邪气郁闭了正气,脉道闭塞不得外出所致,若是按脉迟为寒来理解,施以温补治法,则阳明热结更甚,险证立现。

     又如:《伤寒论》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里的脉数,是由于发汗后令阳微膈虚,中焦气寒虚,浮阳自救,形成客热,故致脉数也。再参以“不能消谷“,更进一步证明了是浮阳客热,故这里的脉数为辨证从反面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若是当脉数为热证,治以寒凉,则中焦岂不成冰寒无生之地。

     可见,谈脉必须放到当时的整体证候背景下来谈,通过“脉”进一步互参“证”;同时通过“证”来扩展、深化我们对“脉”的理解。脉无定脉,脉随证转。何种脉象均是在一定的证候背景下产生的,不是脉决定证,而是证决定脉。那么,我们如何从思想层面上来沟通脉与证候背景的联系呢?

     阳气为先、气血先见及正邪关系,共三个层面。

     1.阳气为先:阳气者,若天之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就是人体生命动力的原点。有形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是靠无形的阳气来推动的。同理,在疾病状态下,也是靠无形之阳气来推动有形机体祛除病邪的。而阳气推动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脉搏的跳动,故而,我们摸脉,可以推知体内阳气的运行状态,为我们辨证提供依据。

     2.气血先见:脉乃气血之先见,气血运行以脉为道路,故气血的变化均会通过脉表现出来。我们摸脉,其实摸的就是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变化是与正邪关系密切相关的。

     3.正邪关系:邪气中人,扰动气血,脉象进而随之发生变化,决定这个变化的就是正邪关系。而正邪关系总而括之:不外乎表里、寒热、虚实,此六字正是我们辨证及遣方用药之方向及原则。

     故而,我们脉诊的最后落脚点便是:以“阳气”为方向,以“气血”为道路,最后到达“正邪关系”的目的地。但这只是从很高的思想层面来参悟脉学,属于开篇所讲的“无—用”的阶段。那么“有”的阶段又该如何培养?

     这就又回到了形而下的层面,就是在临床中仔细揣摩、用心体会各种具体脉象的特点、其与气血变化的内在关系、通常所主、有何变异等等。通过多年的积累,以达到雄厚的“有”的阶段。那时,便能由“有”到“无”、由“无”到“用”。“无”便是忘却了各种具体脉象,而是能够透过脉象看到其后面的正邪关系及病机病势;“用”则是脉随证转,脉无定脉,灵活地指导临床辨证。

     最终达到:无脉而脉的至境。

     版权声明

     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高大伟 。编辑/王超。校对/惠芬、唐乐。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