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治愈难治性大便失禁(附:腹针取穴方法要领)
2017/12/6 中医书友会

     早上读文章,晚上看评论。

     置顶中医书友会,可点击上方蓝字。

    

     中医书友会第153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中风后的大便失禁问题,针刺往往效果显著。特别是本文介绍的腹针疗法,在方药频施无效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二篇是林超岱先生给出的腹针取穴方法,图文并茂,一文教你掌握腹针取穴要领。(编辑/居业)

    

     中风后遗症——15案点评

     作者/林超岱

     案例

     某患者,女,66岁。2003年6月15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因劳累而发生中风,确诊为脑梗死。诊见右上肢成挎篮姿势;右下肢膝关节不能屈曲、行走时呈强直性迈步状态。伴面色萎黄,动则汗出,夜间两腿发凉,食少不知饥,身困重而无力,大便日行六七次,且不能控制。舌质偏淡,六脉细软。证属脾肺气虚,气不运血,处方:

     黄芪120g,赤芍、制附子、肉桂各10g,当归12g,桃仁、红花、地龙各6g,党参、炒白术各15g,木瓜40g。

     5剂后,食欲增加,自汗已止。腿已不发凉,六脉较前有力,但大便失禁如故。

     因虑其久病伤肾,肾气不固,故入菟丝子、蒸首乌各21g,又进5剂后,肢体功能已有明显改变,但大便失禁依然。乃采用腹针疗法:

     取穴下脘、天枢(双)、大横(左)、大巨(左)。捻转手法,得气后去针。

     上午治疗后,下午未解大便,第二天下午解大便1次,已成形,能控制,腹胀明显减轻。

     毎日1次,连续针刺6次后,大便失禁再无复发。

     【贾志宏,腹针治疗中风后难治性大便失禁80例,浙江中医杂志,2006,41(7):409】

     点评

     本案腹针处方正确。似乎引气归元、双天枢、双大横均深刺更佳。(图为林超岱腹针处方图)

    

     腹针取穴方法

     作者/林超岱

     一、水平线

     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医者将刻度尺端平,以水平线测量。如果自身进行测量,亦可站立对着镜子用刻度尺量,但可能不够精准。

     二、比例寸

     无论高矮胖瘦均按比例寸取穴,上腹部从中庭穴(胸剑联合中点)到神阙穴中心点为8寸;下腹部从神阙穴中心点到曲骨穴(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为5寸;腹部一侧外缘至神阙穴中心点为6寸,可以从腹侧用一刻度尺贴腹璧外缘与床成90°角垂直伸出,用另一刻度尺与前尺的平面角90°相交向神阙处度量,所得的直线(水平线)距离为6寸。

    

     三、中庭穴的选取

     中庭穴位于任脉上,膻中穴(两乳之间前胸正中线上)之下、鸠尾穴(胸骨柄之尾)之上,双侧肋骨向胸上融会成胸骨的下缘凹陷处。我的经验是左手拇指置于大致位置,右手中指从左右肋骨往上轻推,两手配合反复确认。因为找准中庭穴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上腹部所有穴位的位置。

    

     四、任脉的选取

     根据薄智云教授的经验和我们的论证,任脉应当位于腹白线下方,而腹白线有扭曲现象,因此简单地把腹部的正中线作为任脉来取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正确的。腹白线多从汗毛聚集或色深或色浅的走向进行观察,一般来说,只要仔细观察均能较为容易找到。实在分辩不清时,就先以腹部正中线为准,施针后若出现效果则说明位置正确,否则需要重新考量。

     五、定位穴的选取

     腹针定位穴一般选中腕、下院、水分、气海、关元、双滑肉门、双外陵,其他穴位可以根据它们的位置进行定位。建议大家一定要用刻度尺进行度量,网上有一些人鼓吹不用尺子量,似乎很有“水平”,但是存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巨大凤险。

     六、针刺的深浅

     腹针中针刺的深浅决定了疗效的显现程度,非常重要。薄智云教授将腹壁分为天、人、地三部,天、人、地中又各分为天、人、地三部,共九部。

     调针到位的原则是:调理腑脏一定要调到地部,调理经络一定要调在人部,调理局部一定要调在天部。鉴于本书收集到的许多病案并没有说明针刺深浅程度,为便于大家学习和临床运用,我给出的建议处方(林超岱腹针处方图)中均标出深刻、中刺、浅刺,供大家参考。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了解该书详情。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腹针临床效案点评》,作者/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居业。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