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下去的水,怎么会成了痰湿?
2019/8/14 6:30:00王蓄之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214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喝水也有大学问,中医讲不渴不饮,但也有很多人信奉“八杯水”理论;不正确的喝水方式却可能成为痰湿的来源。(编辑/王晓丹)

    

     喝下去的水,怎么会成了痰湿?

     作者/王蓄之

     《素问·经脉别论》中的一段描述,历来被认为是中医对水道的经典阐释:“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文字本身并无太大难度,无疾这里只对其中几个重要环节稍作注解,进而讨论一下:喝下去的水,如何就变成了痰湿?

     水进入胃后,主要经历了一化、一升、一降三个过程。所谓一化,就是脾气将水化作水精。我们知道,喝进来的水,无法直接被身体吸收,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只有经过“气化”过程,水从可流动的液态,变成如雾气般飘移,才会对人体有用。这些如雾飘移的水汽,即是所谓水精。

     脾脏的作用尚未讲完。水精呈雾气状,在脾脏的升举作用下,向上输布至肺。这个过程,放在自然界,就是所谓“地气上为云”,“云出地气”。肺脏与脾脏相对,肺在上,脾在下;肺主气,脾主运化水谷。故肺气通于天,脾气通于地。也可以说,五脏之中,肺为天,脾为地。这个水气从地上天的过程,就是第二步“一升”。

     肺在天上不断收集从脾脏上传的水精,目的无非一个:将水精以雨露的形式,遍洒周身。试看肺脏的位置形态,居高临下,如伞如盖。哪里还有另一脏腑,可以胜此重任?雨露润物,滋养一身脏腑形体。如此“天气降为雨”的过程,即所谓“一降”。

     以上是正常的水道周行,化而后升,升而后降。如果此间运行出现异常,结果又会怎样呢?

     上述水道的异常,主要仍体现化、升、降三方面。

     所谓化的问题,根在脾土。脾土主化,其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宛如大地对雨水的消化。少量的雨水落在土地上,会很快无影无踪。水从有形的雨滴,变成无形的湿土,即是化。脾土有异,即将松软的土地变成坚硬的水泥地、柏油路。当雨水滴落,地面不再具有消水化水的功用,有形之水从这里流动那里,始终是那一滩水。回到人体,脾土若不能化水,水液进入,便直驱下焦,自膀胱而出,势与此同。当然,如果水湿太重,困住脾土,譬如一场大雨滂沱之后,土地泥泞,水注沟渠,道理也是一样。

     升的问题,根在肾阳。水从有形水滴化作湿土,所靠在脾。但仅仅是化作湿土,尚无从上升为云气。上升的过程属阳,阳从何处来?这里又提到一个反复用到的比喻,以锅烧水。液态的水变成气态,关键不在锅,不在锅盖,而在锅底的火。如果脾是这口锅,肺是上面的锅盖,那么锅底的火就是肾阳。肾阳不足,无以温煦脾土,被脾土化掉的水,就无法正常的上升,从而下趋下肢而为水肿。

     降的问题,已无悬念,病在肺。试想从地上升的云气,不断在天空聚集,越聚越多,却不得降,类似“黑云压城城欲摧”,自然让人感到憋闷不适。云气在天,其位高,在人则为肺脏。肺脏中痰气聚集,如同家有内鬼;与之相合在体表的皮肤,就更容易招引外邪。

     单从以上三步看,升的过程,与痰湿的形成关系最是紧密。当土中阳气不足,无力升举水湿上腾于天,水液便开始与泥土相混合。道路于是变得泥泞不堪,粘滑难行。如果路面因寒冷再薄薄的结一层冰,那种寸步难行的情形更是可想而知。我们见到的痰,粘腻滑溜,与这条泥泞的土路如出一辙。人马车辆走在泥泞的路上,无处着力,一步一跌;气血水谷行在痰湿停聚的体内,无法动弹,步履维艰。

     ▲

     作者简介

     王蓄之,号天下无疾,针灸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擅用针灸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精神情志病、脾胃病、妇科病,强调脉诊对针刺治疗的指导,主张“倾听脉语,凭针达意”。著《零起点学中医》、《零起点学针灸》。

     推荐阅读

     痰湿体质的所有表现,都在这里了

     “经络医学”讲读:经络气化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天下无疾”公众号,作者/天下无疾,编辑/王晓丹,校对/龙眼。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好课优惠倒计时

     “宋柏杉专病20讲”课程的十大类专病已经全部更新,过半学员表示“宋老师的课有多少学多少”,93.3%的学员感到“收获很多,感到很满意,甚至超过预期”。8月16日更新优惠期结束,3天后课程恢复原价。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试听内容,扫码即可购买。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