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键词教我治好这个“硌瘸了”的人
2019/9/10 6:30:00吴齐飞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217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腓总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属中医中的“痿证”“痿躄”范畴。针刺治疗多以足三阳经穴补益气血、强壮筋骨。本文独辟蹊径,从“受力-应力”理论出发,或可为日后处理软组织损伤提供思路上的启发。(编辑/左滢竹)

    

     分清受力应力,筋骨病治疗就会省力

     ——腓总神经麻痹案

     作者/吴齐飞

     腓总神经麻痹多因压迫、牵拉摩擦或外伤引起,典型症状包括:患侧足下垂和不能背屈,行走时呈跨阈步态;感觉障碍主要位于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区域。

     笔者之前接诊了一位腓总神经麻痹的患者,这个病人诊断清楚,发病过程明确,症状十分典型,但是现代医学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

     这个病人是因为睡觉时侧躺身体,双腿弯曲并拢,膝盖伸出床沿,床沿正好硌在右腿的腓骨上,起床时就出现右腿前外侧及右脚面麻木,背屈困难,走路时“甩脚”(右脚踝背屈无力)。宣武医院确诊为“腓总神经麻痹”,经人建议前来针灸治疗。

    

     (动图素材来自3D BODY)

     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的分支,由腘窝上经股二头肌内缘下行,从腓骨头后方绕过腓骨颈,向前穿过腓骨长肌,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两支。由于神经在腓骨颈绕行处位置表浅,且与骨膜紧贴,此处外伤或受压容易使腓总神经受累。这位患者就是腓骨上段受压引起的腓总神经麻痹。

     因为这个病例是非常典型、单纯的软组织损伤,而且发病原因非常明确,应该是传统伤科非常擅于治疗的范畴,引起笔者很大兴趣。那么这样一个病例该如何治疗呢?

     我想起了阎喜换老师曾教过的“受力点-应力点”理论。

     长期关注我们“拨筋通络体系”系列文章的读者们可能对这个理论有点印象,阎喜换老师提出来的“受力点-应力点”理论是分析急慢性筋骨损伤发病原理和选取治疗点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发病过程明确的急性筋骨损伤中应用较多,比如摔倒伤、撞击伤等。

     阎师最常用来阐述解释这一理论的例子是“膝盖跪地伤”。有些大夫可能见过这样的病例:病人滑倒时膝盖着地,磕破了膝盖皮肤,原本以为只是皮外伤,但等伤口愈合之后膝关节仍然隐隐不适,行走时疼痛,拍片又显示没有异常,病痛找不到原因。

     这种情况的病因在哪呢?分析病人膝盖跪地的瞬间,膝盖前面(通常是胫骨粗隆)着地,直接受到地面的冲击,此处为受力点,而地面冲击力和自身的重力会形成一个纵向剪切力,这个剪切力会引起膝关节平台的错动,直接损伤的组织则是在膝关节的后面,这个点就是应力点。应力点处的组织损伤是撞击、摔倒伤难以完全康复的重要原因。

    

    


     同样,有些患者摔倒时臀部着地,其受力点是臀部,应力点则是对应前面的腹股沟处。受力点往往是症状比较突出的地方,但并不是治疗点,应力点处的组织处理才是治疗的关键所在。所以阎师治疗很多臀部摔伤时,是要恢复前面股四头肌的筋膜错位的,治疗膝盖跪地伤是则要从腘窝向前推胫骨平台来恢复撞击力引起的组织错位。

    

     那么回到这个腓总神经麻痹的病例中来,这个病人发病过程明确,病人侧躺时腓骨受到床沿向上的力,损伤了绕行腓骨颈的腓总神经,引起相应症状。这个过程中,腓骨外侧就是直接受力点,那么应力点在哪里呢?

     笔者最先想到的是与受力点直接对应的胫骨内侧面,但触诊后发现,胫骨内侧面并没有明显的异常张力点,于是我将这个病例汇报给阎老师,请老师分析指导一下。

     阎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个病例用“受力点-应力点”理论来分析治疗是正确的。但是应力点的寻找又与一般的摔伤、撞击伤有些许不同。在这个病人损伤过程中,腓骨并未受到瞬时的冲撞力,而且胫腓骨之间还有较大的空隙缓冲,所以这个力并不能传递到胫骨,患者的应力点应该在腓骨的内侧面,即胫腓骨之间的组织。

    

     于是笔者想起,在胫腓骨之间,恰好有一条胫前动脉,是腘动脉的分支,它从小腿后侧经腓骨内侧面向前走行。由于是管型结构,所以易出现卡压。同时触诊也验证了之前的猜测,患者腘窝和腓骨内侧面存在异常张力点。病人侧躺时腓骨外侧受压,受力点处的腓总神经损伤,但治疗的关键是松解应力点处,即腘动脉-胫前动脉。

    

     之后笔者对压痛点进行了松解,处理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可见“受力点-应力点”理论确实有效,临床意义非常值得重视。

     经此病例,笔者对阎师的“受力点-应力点”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这个理论并不神秘玄奥,相反有一种简单质朴,大道至简之感。笔者针灸专业出身,仔细想想曾学过的针灸理论,似乎也有与此相合的地方。针灸治病时经常需要先调整针尖方向,使针尖的方向朝向病所后,再施加捻转提插等手法,比如用风池治疗眼疾时针尖朝向眼球方向,治疗鼻病时针尖朝向鼻尖方向,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受力点(疾病所在)-应力点(治疗穴位)“的应用呢?

     还有针灸界流行的“对应点”治疗理论,肘痛取膝治疗,肩痛取髋治疗,是不是也是基于内在的“受力-应力”原理?虽然伤科治病是基于“力”的原理,针灸治病则在于调“气”,但这两者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这些都可以做进一步思考。

     从现代医学看,针灸治病的机理至今仍不清楚,中医所谓的“气”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什么是“气”?如何从现代科学视角看待“气”?我想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还是要有“实事求是,严谨求真”的精神,中医学应该试着建立一个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语言体系,在此基础上共同研究探讨,而不是在一些基础概念都内涵不清的语言体系下自说自话。

     阎喜换老师继承了传统伤科的精神内核,却不满足于继续用“手摸心会”的方式去传承技艺,一直致力于用易学易懂的语言去阐释伤科治病机理。“受力点-应力点”理论就是一种尝试,如果读者朋友们觉得能够理解,并有所启发,阎老师的努力就没有白费,如果仍有疑问,不妨留言探讨,一起参与进来,共同建立“因清理明”的伤科体系。

    

     推荐阅读

     好的大夫,要会给治疗做减法

     看过高手治病才明白,比治疗重要1000倍的,是这件事……

     I版权声明

     本文改编自《分清受力应力,筋骨病治疗就会省力——腓总神经麻痹案》作者/吴齐飞,曾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形正神安”。辑/左滢竹。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已获得授权。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想要了解更多阎喜换老师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手法心得,那可不要错过最近的新课——《拨筋通络·八法轻巧治腰痛》!(更新至治疗特点和解剖概述)

     上次更新,阎老师为我们从手法治疗的误区讲到操作的要领;从“24字治疗原则”讲到不同损伤阶段的治疗策略……此外老师串讲了腰腹部多块肌肉,配合动图演示,让你识其体相,知其部位,未来便可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加入我们,和600+小伙伴一起快速提升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