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治眩晕,我有这些经验
2021/10/30 6:29:00 中医书友会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书友会第295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眩晕为临床一症状,病机主要概括为“痰”、“虚”“风”,除此之外,也考虑“瘀”和“相火”的因素。本文将邓铁涛老治疗眩晕一症的经验摘选出来,供大家临床参考。(编辑/闫奇峰)

    

     治疗眩晕的经验

     作者/邓铁涛

     历代文献中对眩晕证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比较丰富,后人把《内经》的无风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包括内风、外风)、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张景岳的“无虚不作眩”(包括脏腑气血阴阳诸虚),即三无不作眩说,归纳为眩晕病机的经典之论,为一纲领性的概括,对临床辨证论治帮助不少,但如果加上虞抟倡导的“血瘀致眩”及陈修园所强调的相火,则比较全面。

     眩晕的病因病机,前人虽将之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但临床上则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瘀内阻为常见。病位虽在头颅脑髓,但究其病根,应责之于肝、脾、肾三脏,不外乎虚、实二端。因此,关于证型问题,个人认为,可以分型,但不宜太杂,临床上抓住一两个主型,其他作兼证处理即可。

     01

     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

     临床上往往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①肝阳升发太过,故见眩晕、易怒、失眠多梦;肝火偏盛,循经上炎,则兼见面红、目赤、口苦、脉弦数;火热灼津,则便秘尿赤,舌红苔黄。

     ②肝肾阴亏,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虚亢,则兼见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③肝阳亢极化风,则可出现眩晕欲仆、泛泛欲呕、头痛如掣、肢麻震颤、语言不利、步履不正等风动之象。此乃中风先兆,应加紧防范,避免中风变证的出现。如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常以眩晕为首发症。

     2.气血亏虚

     因其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则发,兼见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或兼心悸失眠、唇甲淡白、失血等症以及舌淡胖嫩、齿印、脉细或虚数等气虚血少的舌脉表现,如低血压、贫血、失血过多患者常见这一类表现。

     3.痰瘀内阻

     必有痰瘀见症及舌脉见症。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者或兼结代者,此为痰阻;舌有瘀斑或舌暗红,脉涩或促、结、代者,此为瘀闭。两者并见,则为痰瘀闭阻。

     论治方面,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我常用自拟“石决牡蛎汤”,方用石决明、生牡蛎、白芍、牛膝、钩藤、莲子心、莲须。

     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菊花、黄芩、丹皮、木贼等;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肝肾阴亏者可加鳖甲、龟板、首乌、生地、熟地等;若肝阳亢极化风,宜加羚羊角或羚羊角骨、代赭石、生龙骨、珍珠母等;

     气血亏虚者以补益气血为主,可用加味八珍汤,方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川芎、当归、熟地、白芍、五爪龙、鸡血藤;

     偏于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偏于血虚者可用当归补血汤加枸杞子、山药等;兼见失血者可加阿胶、白及、炒三七等。兼痰可合用温胆汤,兼瘀可用失笑散,或用豨莶草、三七、丹参等。

     02

     临床应用

     1.内耳眩晕病(梅尼埃病)

     笔者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若苔浊、白、厚腻而呕,必加生姜汁或重用生姜20~30g。另外,当其发作时,宜先艾灸百会穴,直接灸最好,壮数多少,可以根据情况而定。用悬灸法亦可。

     本院一干部患此病反复发作数年,经用上法治疗而愈,追踪10年未见发作。曾有一妇女,患此病每月发作,发时即送西医院急诊,但未能根治,后来门诊,余治以温胆汤加减,并教其丈夫为之悬灸百会,嘱其稍见眩晕即用灸法,经过治疗后得愈。

     2.前庭神经炎性眩晕

     笔者用防眩汤加减治疗。

     某空军干部贾某,于30天内晕厥20多次,住院后经中西医治疗,眩晕次数减少,但仍头晕不止,血压偏高。人虽高大,但舌嫩红,苔白,脉弦而尺寸俱弱。西医诊断为前庭炎。

     余辨证认为属于虚眩兼有相火,乃仿防眩汤加减:黄芪24g,党参18g,茯苓12g,白术12g,川芎9g,天麻9g,枸杞子9g,钩藤12g,白芍9g,生地12g,甘草3g,此方服20多剂后,眩晕消失。

     此方在上海经方家曹颖甫先生所著之《金匮发微·血痹虚劳脉证病治》中曾有记载:“精神恍惚,开目则诸物旋转,闭目则略定。世传防眩汤间有特效,录之以为急救之助。方用党参、半夏各9克,归芍、熟地、白术各30克,川芎、山萸肉各15克,天麻9克,陈皮3克,轻者4~5剂,可以永久不发。予早年病此,嘉定秦芍舲师曾用之,惟多川芎9克耳。至今三十年无此病,皆芍师之赐也。”我认为这是治疗虚证眩晕的好方。广州名老中医吴粤昌先生对此方亦颇欣赏。

     余亦十分重视经方的运用。《内经》十三方中之“泽泻饮”为治湿浊中阻之眩晕之好方,由泽泻、白术、鹿衔草三味组成。

     《金匮要略》治心下支饮,其人苦眩冒亦用“泽泻汤”,即前方减去鹿衔草,此与《内经》泽泻饮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某海军干部住院2月余,经多方检查,仍不明原因,多方治疗均无效。后请余会诊,诊为痰证之眩晕,用祛痰法治疗,但亦无效。再细为四诊,见其舌上苔白如霜,脉滑而缓,个人的经验认为凡舌白如霜多属水湿内困,脉缓亦是湿象,故予经方五苓散剂治之,一旬而愈。

     3.脑性眩晕

     如脑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凡属气虚血瘀者,治以益气活血,重用黄芪益气,配以三棱、莪术活血,或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我曾在门诊诊治一男性患者,56岁,自诉眩晕、肢体麻木无力,步态不稳反复发作2年余,曾做头颅CT检查提示轻度脑萎缩,脑血流图检查提示供血不足,局部脑血流量脑图形成像检查提示异常(普遍性血流量减少),素有低血压史。

     余辨为血气亏虚兼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处方:黄芪15g,党参30g,白术15g,炙甘草3g,柴胡10g,升麻10g,陈皮3g,丹参18g,五爪龙30g,三棱、莪术各10g。每天1剂,复渣再煎,连服7剂,症状明显改善,连续治疗4月余,除劳累紧张时头顶偶有发胀外,眩晕基本消除。

     附院某护士长,有冠心病、颈椎病史,去年曾因右上肢麻木,眩晕,发作性胸闷疼痛多次住院治疗,一度曾怀疑为颅脑肿瘤,后经会诊确诊为“左顶叶皮质炎性肉芽肿”。

     一直请余会诊,我认为证属气血两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八珍汤等方加减治疗,重用黄芪至120g,取得较好的疗效。

     4.高血压性眩晕

     笔者常辨证选用草决明、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舒张压偏高者可选加鳖甲、龟板等。曾治一患者,收缩压不高,但舒张压很高,脉压差很小仅1.3~2.6kPa,用西药降压都始终无法拉开脉压差距离,患者常眩晕不止,余在辨证基础上重用鳖甲、龟板滋阴潜阳,取得很好的效果。广东草药红丝线有降压作用,可用红丝线30g,瘦猪肉100g煎水饮用。

     5.低血压性眩晕

     证属清阳不升者,我喜用补中益气汤轻剂,黄芪用量不超过15g,与柴、麻同用,以升清阳。服后患者血压可逐渐趋于正常。黄芪轻用可升压,重用则降压,故用于高血压属气虚者则需30g以上。

     6.头部外伤性眩晕

     我常在辨证基础上配伍活血药物,喜用失笑散、桃仁、红花、牛膝,或用血府逐瘀汤。血管性头痛亦可用之。

     7.神经官能症性眩晕

     我喜用甘麦大枣汤稍加舒肝健脾药,方用甘草、麦芽、大枣、钩藤、素馨花、茯苓等。钩藤、素馨花舒肝兼治胁痛,麦芽也有舒肝作用。我认为用浮小麦效果最佳,但南方常缺,故用麦芽代替。或嘱患者用面粉代之,其用法是用1~2汤匙面粉,先用少许凉开水调匀,再用煎好滚烫之中药汁冲熟后内服。

     推荐阅读神疲乏力血压低,用了补中益气汤反而加重?

     踝扭伤后总是晕倒,这个患者究竟怎么了?

     江老这个方,治各种眩晕都有效

     用好经方,不出五剂,眩晕随手而愈

     单味泽泻治疗眩晕有效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邓铁涛》,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作者/邓铁涛。编辑/闫奇峰,校对/居业。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来灵兰中医APP,学更多精彩内容

    

    

    来灵兰会员频道,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个在看传递中医知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