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使用指南30条,速速收藏
2022/3/9 中医书友会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书友会第303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今天学习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生姜”临床论治备参,进行了一些整理分类,值得收藏。(编辑/楚笛)

    

     “生姜”临床论治备参

     作者/陶御风

     性味功效:

     ①生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②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期湿气自去。

     ③呕吐为气不散,生姜能行阳而散气,故为呕家圣药。

     ④生姜常作益脾胃药之佐。各种补益药物及食物补品,加入生姜数片,可以发挥健胃和中作用。

     ⑤姜能助阳,茶能助阴,两物皆消散恶气,调和阴阳,且解湿热及酒食暑气之毒,不问痢之赤白,通宜用之。一说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⑥生姜的主要成分是姜辣素,通过对口腔黏膜及胃黏膜的刺激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抑制胃酸,健胃而使食欲增加。凡消化功能迟钝者,食之能产生兴奋作用;对胃寒者,可以增加胃蠕动,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促进气体排出。

     使用心得:

     ①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及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尿降火。

     ②生姜佐桂枝,散外固表并施,是行阳气而实卫。

     ③生姜捣汁,则大走经络,与竹沥则去热痰,同半夏则治寒痰。又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安。

     ④生姜与大枣同用,辛温益脾胃元气,温中去湿,为调和营卫之主剂。又里虚表陷,姜枣并用,一说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

     ⑤生姜同蜂蜜熬熟,治风热咳逆痰结,取蜜之润,以和辛散之性。

    

     ⑥寒则为桂枝使,热则为芩、连使,虚则为参、芪、归、芍使,实则为枳、朴、槟、陈使。

     ⑦从芒硝、大黄,则攻下而行;从熟地、石斛,则凝敛而止。从燥药则燥,从润药则润。应外用者,或捣汁涂,或捣渣熨,治病万种,应变无方。

     生姜、干姜、煨姜分别有什么用?

     ①生姜、干姜,统治百病,不拘寒热虚实,并外感内伤,及不内外因诸证。

     ②生姜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③生姜,煨熟则降而不升,止腹痛泄利,扶脾气,散郁结,故逍遥散用之。

     ④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但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者。

     ⑤又姜生用发散,干则温中。生姜性散,能驱肌表之风寒;干姜性守,能攻肠胃之寒湿。生姜止呕,而治泄泻自利;干姜止痛,而治脐腹攻痛。

     ⑥生姜佐大枣而厚肠胃;干姜君黄连而泻阴火。

     ⑦生姜配二陈,而治痰尤捷;干姜配当归、吴茱萸,而治疝最良。

    

     用法

     ①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②初得寒热痰嗽,烧生姜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

     ③生姜辛散,解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9克捣碎,加薄荷6克,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

     ④治风痰口噤不语、风痰阻滞经络所致的半身不遂证,可以姜汁配竹沥同用。

     其用法是:竹沥汁31克兑入生姜汁6~7滴,分2次服。

     ⑤姜汁外敷,有消炎止痛之效,可治腰肌劳损、肢体关节痛、肋间神经痛等。

     方法是用生姜、芋头各等量,芋头削皮切碎,捣烂如泥,生姜捣烂绞汁,一同搅拌,再加入适量面粉,搅如糊状,依照疼痛部位大小,摊于布上贴患处(如在冬季,宜加温后贴),每日更换2次。此药须临时配制,当天使用,效果显著。

     注意事项:

     ①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多服散气,少服则正气无害。

     ②生姜多食久食耗气生热,与酒同食尤不宜。

     ③生姜用量须留意。考张仲景用生姜,如生姜半夏汤,多至半升,生姜泻心汤,亦至4两,其增损之际,亦具规律,较之时医漫不经心恒用一二片者,诚不可同日而语。

     ④生姜为治寒之药,而治火尤佳,若芩、连之剂以姜汁拌炒,使苦寒之剂,因其从而治其热也。

     ⑤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通神明,必不可得。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制,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

     推荐阅读

     生姜大枣基,是药方组构的第二原则

     姜汁,是生姜榨汁还是熬姜汤好?

     一文了解生姜、干姜、炮姜、煨姜、姜炭……

     中药,怎么学最高效?

     I版权声明

     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陶御风。编辑/楚笛。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扫码立即加入学习完整内容!

     在灵兰有这样一门基础课,讲师胡浩就是大学的中药方剂老师。学生说“他的课,憋着尿也要听完!”

     胡老师用药类法象的理论,精讲60味中药。按照“风升生、热浮长、燥降收、寒沉藏、湿化成”的分类方法,带你从源头上学习和理解中药的性味和功效,形成完整的中药圆运动观念。

    

    戳原文,免费试听!

     点个在看传递中医知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