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好这两张图,学会名中医姚国美治疗12种出血疾病
2022/5/20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315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姚国美先生遵经旨,将“失血”分为“阳络伤则血从清窍而出,阴络伤则血从浊窍而泄”, 指出治疗失血以外感、内伤、偏阳、偏阴为辨,结合四诊八纲立法施治,实为治疗“失血”证的经验之谈。

     姚国美论“失血”证治

     作者/杨卓寅

     姚国美先生(1893~1952年)是江西省近代著名中医,南昌人。家世业医,年青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西医学堂。擅长内、妇、儿科,悬壶于南昌市,誉满洪都。

     先生热心中医教育,于三十年代初,邀集中医界同人创办江西中医专门学校以培养人才,担任教务主任兼讲授《中医病理学》及《中医诊断治疗学》两门课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笔者有幸受业于先生之门下,亲聆教诲,获益殊多。

    

     (姚国美 名公裳 号佐卿 1893~1952年)

     先生医学理论渊博,临床经验丰富,下面介绍其关于“失血”证辨证、立法、选方、用药的论述,以供同道们参考。

     “失血”为血液不循常道,溢泄妄行,或出于耳、目、鼻、舌、齿而为耳衄、目衄、鼻衄、舌衄、齿衄;或出于口而为吐血、呕血、唾血、咳血、咯血。或出于前阴而为溺血、血淋;或出于后阴而为远血,近血。

     其原因多由于火邪妄动,血络受伤所致。阳络伤则血从清窍而出,阴络伤则血从浊窍而泄,即《内经》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灵枢·百病始生》)是也。

     先生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脏腑、经络、六淫、七情等学说为依据,区别外感、内伤,结合四诊,分析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并以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则而立法施治。理论联系临床,要言不烦,洵为治疗“失血”证的临床指南。

     一、阳络伤血从清窍而出的辨证论治

    

     1.耳衄

     血从耳中溢出,是为耳衄。足少阳胆经绕耳前后;手少阳三焦之脉入耳中。肾又开窍于耳。

     耳衄若兼抽掣作痛,头昏,目眩,耳聋,乃少阳风火上犯,伤及血络,法宜清泄少阳,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若耳中蝉鸣,尺脉沉数者,乃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可用知柏八味丸加玄参、五味子、磁石之类以滋水济火。

     2.目衄

     目衄为泪窍出血。肝开窍于目,故目衄多由肝经燥火挟风上犯。

     燥火偏胜者,目珠干涩畏光,眼角赤肉如珠,选用玉女煎加黄芩、龙胆草之类以润燥泻火;风偏胜者,头昏目眩,常流血泪,宜用生地黄饮加蚕砂、刺蒺藜、蛇胆陈皮之类以养血熄风。

     3.鼻衄

     鼻中出血,谓之鼻衄。鼻根上接足太阳经;足阳明胃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鼻又为肺之窍。

     鼻衄兼头痛、发热、恶风、无汗,脉浮者,此太阳受邪,当汗不头汗,热为寒郁。逼而上行,宜用麻黄升麻汤以宣发之。

     若潮热便秘,心烦口渴者,此阳明燥火,上犯血络,血热妄行,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黄芩、生地、天花粉、白茅根之类以苦泄兼凉血。

     若肺火壅盛,鼻燥咽干,气粗似喘者,则宜用清燥救肺汤加白茅根、柿饼之类以清燥凉血。

     4.舌衄

     血从舌出,谓之舌衄。舌为心之苗,如舌尖色赤作痛,有针孔出血如线者,乃心火上炎,用导赤散加麦冬、黄连、蒲黄之类以清心导赤。舌位居口中,口为脾胃之窍道。故胃热或脾虚,亦能出现舌衄。

     如胃热熏蒸,舌体肿胀出血,则宜用竹叶石膏汤加蒲黄、藕节之类以清胃火兼止血;

     若舌下殷殷渗血;面色萎黄,舌淡,脉弱者,乃脾虚不能摄血,法宜培养心脾,宜用归脾汤或阿胶散补脾摄血。

     5.齿衄

     齿龈或齿缝出血,是为齿衄。阳明之脉绕齿龈。齿又为骨之余,肾主骨。

     齿衄如见口渴龈肿,口臭便秘者,乃胃火上蒸,宜用调胃承气汤加玄参、生地、丹皮之类以釜底抽薪兼清血热;

     若口燥牙龈糜烂,其脉细数,乃胃阴不足,虚火上炎,宜用甘露饮以养阴清胃。

     齿衄如兼牙根酸软,齿缝出血,血出点滴,或睡则流血,醒则血止者,乃肾虚火动,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天冬、麦冬、骨碎补、蒲黄之类以滋阴济火兼凉血止血。

     6.吐血

     血液冲口而出,重则辟辟弹指,其出无声,血由胃出,名为吐血。

     胃热偏盛,血溢于上,胸膈烦满,大便秘,不得卧,脉实大有力者,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大黄、黄连之类以咸寒苦泄。

     若因暑热内扰,耗胃津而伤血络,症见气粗似端,脉大而虚,宜与枇杷叶散清暑降逆,或用清络饮凉血和络。

     若血出时喉间漉漉有声,但血稀色淡,或紫暗成块,脉洪大芤迟,此肾元亏损,龙火沸腾,宣用肉桂七味丸加童便以引火归源,慎不可作实火治疗。

     7.呕血

     血来势涌,其出有声如蛙,名曰呕血。呕血虽血出于胃,但与肝有密切关系。

     如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升,症见胸胁作痛,口苦,脉弦,宜用旋复代赭汤加香附、青黛、沉香、山栀子之类平其肝气,其血自宁。

     若头目昏眩,躁扰不安,脉弦数者,为肝胆风火内炽,血液随之上行,法宜苦降,可用当归龙荟丸。

     8.唾血

     血从口中频频唾出,其出无声,或与痰杂出,但不似吐血之冲口势急,病关于脾。

     若症见唇口干燥。大便秘结者,乃心脾火郁,阴血受伤,宜用四生丸加茜草、藕汁之类以滋阴凉血。

     若睡卧不宁,饮食少进,征忡倦怠,脉沉细而弱者,多因忧思伤脾,统摄失职,宜用归脾丸以补脾摄血。

     若胸胁胀满,嘈杂似饥,唾血有块,触事易怒者,乃肝郁生热,木土不舒,宜用丹栀逍遥散加花蕊石、紫降香、合欢花、绿萼梅之类以疏肝解郁。

     9.咯血

     咳多血少,痰带血丝,或夹血点,心烦脉数,甚则怔忡自汗,多因劳欲过度,精血耗伤,病关心肾。

     治心则用天王补心丹加柿霜、人乳之类;治肾则宜玉女煎加童便、秋石、海参之类。尤当清心寡欲,以治其源,药石始能有济。

     10.咳血

     血因咳出,名为咳血。病关于肺。

     若头痛,发热,脉浮,咳血鲜红者,乃火为寒郁,宜紫苏散以宣发之。

     若淅淅恶风,唇红,有汗,脉数者,属风邪挟热,宜用桑菊饮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生地、丹皮等以辛凉泄表。

     若痰血夹杂,其咳辟辟连声,咽喉干燥,此燥火伤阴,宜用清燥救肺汤或养阴清肺汤以润澡养阴。

     如咳痰粘着难出,痰色粉红,或痰中夹有血丝,脉虚而数,此阴虚火动,肺金被刑,稍有失治,转瞬即成肺痨肺痿,急与保金丸或丹溪咳血方之类救焚保金。

     二、阴络伤血从浊窍而泄的辨证论治

    

     1.血淋、溺血

     血随小便而出,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溺血。证有虚实之分,血淋多实,溺血多虚。

     实者如心移热于膀胱,心烦不眠、溺赤,脉数,宜用如神散或猪苓汤;

     如肝热下传,症见少腹胀满,胁肋刺痛,或往来寒热,宜用龙胆泻肝汤加郁金、青黛之类;

     若夏月暑热入心,心热下传小肠,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赤涩作痛,脉虚而数者,宜用生脉散加黄连、滑石、竹叶、生地之类;以上皆为苦泄淡渗,乘势利导之法。

     若溺出鲜血如注,毫无滞碍者,乃属虚象,治当扶正为主。

     如心经营气偏虚,唇色淡白,寸脉独芤者,用心悟阿胶散以滋阴止血;

     如脾气虚寒,不能摄血,面色萎黄,四肢清冷,脉微弱,可用黄芪、人参、鱼鳔、艾叶,姜炭、甘草等以温脾摄血;

     如由于房劳伤肾,腰膝痿弱,头昏少神,可用六味地黄汤加鹿胶、龟胶、人参、当归之类以填补精血。

     2.远血、近血

     血从大便而出,当分远近。先便后血为远血,其证多虚;先血后便为近血,其证多实。

     实证如湿热下注大肠,下血如苏木汁,大便溏,用平胃散加地榆、槐米、黄柏之类以苦坚之;如火邪逼迫,血色鲜红,肛门灼痛,则宜用芍药黄连汤以苦泄之。

     虚证如胃风下传,飧泄便血,其血清稀,胃风汤主之;若脾虚寒湿下传,溏泻便血,稀如豆汁,或血色紫暗,宜用黄土汤或理中汤以温脾摄血;若便血日久不愈,面色萎黄,精神疲惫,此下元衰弱已甚,急当补养,断红丸主之。

     以上是先生对“失血”辨证论治之大概。

     此外,先生还指出:“失血证病因虽繁,要可以外感、内伤、偏阳(热)、偏阴(寒)为辨。外感失血,暴而且暂,病愈即止;内伤失血,久而缠绵,愈多复发。偏阳热者,血来势速,色鲜而质浓;偏阴寒者,血来势缓,色暗而质淡。”

     这一段话,对“失血”的辨证,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笔者临床治疗各种“失血”证案

    

     (杨卓寅,字亮琴,1915一1998年,原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

     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因姚师逝世多年,他的医案早已散佚,无从查考。数十年来,笔者(编者按:杨卓寅)临床治疗各种“失血”证,基本上是遵循上述先生之论述辨证论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今介绍验案数则如下:

     例一:周×,女,42岁。

     因5岁爱子夭殇,悲恸异常,日夜哀泣,目流血泪,心烦不寐,头眩口苦,诊脉弦细而数,舌红黄少津。因思肝主疏泄,开垮于目,悲哀动中,心火挟肝火上犯目窍。《左传》有云:“蔡哀侯之泪尽,继之以血”。

     治宜清心泻肝,养阴止血。选方:泻心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龙胆草、赤芍、丹皮、菊花、早莲草各6克。黄连、黄芩、山栀子各3克,生地、当归各9克,服三剂,血泪见少,辅以思想安慰,原方续进五剂,血泪止。

     例二:杨××,男,35岁,工人。

     鼻出血已半月,血色鲜红,时觉有热气上冒,心烦,口渴喜凉饮,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洪数。此阳明燥火上犯血络,以致血热妄行。所谓“火伤阳络则吐衄”是也。

     治宜苦泄泻火,凉血宁血。选方:泻心汤合玉女煎加减。

     药用:大黄(后入)、知母、牛膝、丹皮各6克,黄芩、黄连各3克,石膏12克,生地、白茅根各9克。连服五剂,血止,后用养阴凉血之剂以善其后。

     例三:傅×x,男,30岁,农民。

     素嗜烟酒,近日频食辛辣,十多天来,齿龈肿痛糜烂出血,口干口臭,大便秘结,苔黄,脉数。阳明之脉绕齿,胃火上蒸,阳络受伤,血热妄行。

     治宜釜底抽薪,凉血止血。选方:调胃承气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药用:大黄(后入)、玄明粉(冲化)、生地、赤芍、丹皮、玄参、金银花、水牛角粉各9克。初服三剂,大便得解,出血减少,龈肿见消,复诊原方去大黄,加麦冬、石解、天花粉各9克,以养阴清胃,连服十剂,齿龈肿痛糜烂出血均消失。

     例四:杨xx,男,50岁,教师。

     四个多月来、痰中带血,时时咳唾而出,其出无声,面色晄白,精神萎靡,饮食少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濡缓。证属中阳不振,脾失统摄,病为唾血,与呕血有异。

     治宜益气、扶脾、摄血。方用:归脾汤合理中丸加减。

     药用:炙黄芪、党参、焦白术、熟地、白茯苓、淮山各9克,炮干姜3克,当归、茜草6克,侧柏炭、炙甘草各6克。连服十剂,唾血停止。嘱续服归脾丸(每日二次,每次10克)以巩固疗效。

     例五:张xx,男,45岁,干部。

     尿中带血一个月,小便化验红血球(++++),溺时不痛,亦无阻碍之象,住××医院检查,排除肿瘤、结核、结石,嘱转中医治疗。患者除稍见贫血面容以外,饮食睡眠如常,腰不痛,膝不酸,舌苔薄白,脉软。

     因思心主血,主营,营血偏虚则生热,热下遗于膀胱伤及阴络则导致尿血。乃遵师训,用《医学心悟》阿胶散原方不加减。

     药用:阿胶(另烊)、生地各9克,山栀子、丹皮、麦冬、丹参、当归、血余炭各6克。水煎服。初服五剂,血即见少,连服十剂,尿血全无,见效之神,出人意外。

     例六:李××,男,36岁,工人。

     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三年,近四天来,大便色黑,时感头昏,四肢乏力,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舌淡苔白,脉弱。

     作脾不统血论治。选方:黄土汤合四君、四物汤加减。

     药用:灶心黄土100克(先煎去渣、取汁煎药),党参、阿胶(另烊)、熟地、炒白芍、焦白术各9克,炮姜炭3克,黄芩、制附片、当归、炙甘草各6克。

     初服五剂,大便黑色渐少,原方再进十剂,大便颜色转黄,潜血转,精神见佳,后改用理物汤以巩固疗效。

     -END-

     版权声明:

     《新中医》1986年第1期;作者/杨卓寅;编辑/李兆祯;校对/居业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及视频,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请随时联系。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推荐阅读:

     张锡纯:四味药治疗鼻出血

     附子,可以给出血患者使用么?

    

     “中医治疗出血疾病是否胜于西医?”

     欢迎将你的答案写在留言区~

     《实用外治·5天训练营》第七期

     【有效艾灸·求医不如求己】艾灸专场正在招生~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仅需9.9元,和无效艾灸说拜拜。

     长按识别二维码 知艾用艾↓

    

    

    

    戳原文,更有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