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武:学好中医应该读哪些书?如何读书?
2022/6/10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317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王辉武老师这篇文章真是太赞了!“读哪些书?”“读书应以中医临床为主。”“如何读书?”“重要的是用心。”真是过来人的一番苦心啊,绝对值得小伙伴们细细品读!

     —本文约4000字,预计阅读12分钟—

    

    

     谈谈中医人的读书问题

     作者/王辉武

    

     多少年来,人们都崇尚读书,古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影响深远。书,在人生中不可或缺,这是有所共识的。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身不由己地为物欲名利而浮躁。物质是丰富了,但心灵始终是空洞的、干涸的。心灵空洞了自然难有幸福可言。

     《史记·太史公自序》指出:“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对于每一个人,心灵都需要滋养和充实,最好的营养应该是书籍,而不是物欲。法国作家雨果说:“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要想走好中医路,必须读书,要想成为好医生或是明(名)医,尤其必须用心读书。从古到今,凡有成就的明医,尽管他们的成长道路不同,或家学,或师承,或自学,但都认真读过医书。

     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中说:“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

     《医宗金鉴·凡例》中也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明代刘纯《杂病治例》说:“每日勤读医书,手不释卷,倘有良友,常宜请益。盖学海无尽,此乃务本之计。”

     清代宁松生《书林选青》也指出:“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证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用不熟”。

     此外,《灵枢经·叙》说:“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

     叶天士告诫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因此,不读书是无法传承中医学的,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了。走好中医路?读书是第一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调查显示,今天读书的人在逐渐减少,临床医生用心读书的人不多,尤其读中医历代典籍的人更少。有的人辩解说:“上网多方便,还读书?”

     这种借口为不读书找理由,早年就有,如在《医医病书·不读古书论》说:“今人不读古书,安于小就,得少便足,囿于见闻,爱简便,畏繁重,喜浅近,惧深奥,大病也。”

    

     在学校为了应付考试,被迫读书;为了装饰门面,假装读书;实用主义,像蜻蜓点水样的读书者,触目皆是。

     至于为了事业为做学问之需读书者不多,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之需,作为一种乐趣者则少之又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正能够达到享受读书者,是最高境界,效果肯定最好!也是本文要说的,用心去读书!

     针对目前在中医界,有些年轻人,只知银翘散,而未通读《温病条辨》,临床上用过镇肝熄风汤,但从来就没有读过《医学衷中参西录》,很难让人相信他们能学好中医。经验证明,我们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第一步就是要求读书,而且必须通读原著。

     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一、读哪些书?

     明·陆桴亭·《思辨录》:“凡读书须识货,方不用错功夫,如《四书》、《五经》、《性理》、《纲目》,此所当终身诵读者也,水利农政天文兵法诸书,亦要一一寻究,得其要领。其于子史百家,不过观其大意而已,如欲一一记诵,便是玩物丧志。”

     书是读不完的。当今书刊、网络资源太多,不可让书控制你,而要争取你控制书,否则,书可以把你压扁,而不能学到知识与智慧,所以读书必须有所选择。

     不要被无味之书占了你的时间,占了你宝贵的生命。因为这本书占了你三天时间,这三天永远不能回来了。

     读最需要读的书,最好从师长、同道处去打听。发现有适合于你的书,千方百计去找来读。读自己能读下去的书,实在读不下去,不要勉强。

     中医要按各家师承关系去选书读,更能事半功倍!“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季羡林语)。按自己的方向与选题去选择书。

     以中医临床为主应该读如下之书:

     五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本经》、《温病条辨》,应反复精读,重要章节应背诵。

     选读:《医学入门》、《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内科心法”、“妇科心法”、《医学衷中参西录》、《脾胃论》、《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医门法律》

     记诵:《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陈修园方歌编得好,且有剂量,这是现代方歌不可比拟的。

     翻阅:《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

     温习:《易经》、《论语》、《大学》、《老子》、《庄子》以及部分佛学经典……

     读无用之书,包括小说、野史。台湾作家张大春说:“不要抱着即学即用的心态,比如怎样挣钱、赢得地位、掌握权力等等。”

     二、如何读书?

     朱熹认为读书应该“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三要》)又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训学斋规》),我看还应加“手到”才全面。

     这里有一个重要方法,是“用心”,如何才能“用心”?王夫之指出:“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周易外传·卷四》)

     所以首先是“实用”,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临床“实用”,科研选题“实用”,人格修炼“实用”,生活保健的“实用”。

     其次,边读边想,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把自己的职业摆进去,并记下你随时的思想火花,即自己的按语,写在书中空隙处。

     第三,先读序、叙、前言、后记等,以及有关导读。

     对于一些全书,或医外的参考书,不需要像经典一样去常读,这种书多是翻阅、查阅。我的经验是把厚书变薄书,方法是在书之封二、封三空白处,记录要点与页码,可以供日后再读或需用时查找,当然也可以在书眉处记录自己的思维与启发点。

     第四,抓住书中某一观点,按图索骥,穷追到底。

     三、读书的博与约

     我认为,大家读的书还是颇多的,因此这里不重点谈博,只谈约。

     一个人一生的学问,“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黄帝内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大而博,我们如何去约呢?约就是“专精”。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学贯中西,他说: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必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乱翻,我们必须配合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是属于“必读”的?

     因为即便是博览之书,也还是要择其精者,做有系统的览读,至少要一字不漏的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的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之事。

     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因为,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中医学至少也有二千多年,存在就是道理。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之未发”。

     我绝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观点,盲目排外和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四、常读案头书(放在床头、案边、诊断室内或者随身携带可以随时翻读)

     建议把《中医临床必读名著30种》中列出的,与你的专业有关的书,放于案头,然后再按书中的介绍去读。

     《中医临床必读名著30种》

     编著/余瀛鳌

     ↓目录↓

    

     这些书有概说、作者简介、内容概要、背景回顾、传承导读、必读理由、前贤点评、延伸阅读等。可以帮助短时间了解这些书的特点。

     平时在包中放上一本书,睡前、诊余、等车有空时翻一翻、记一记,日积月累,必有好处。

     五、在讨论中读书

     说的是邀约5-7个同好者常在一起漫谈、讨论或闲吹,无所顾忌地谈读书体会,老、中、青,师、徒、兄弟等都可以,无年龄与地位的隔阂,只要是读书之同好即可!其好处在于:

     1、相互通报近时读书收获、体会!互通有无!互相启发!

     2、提出自己的“假说”、“胡说”、“瞎说”与选题,以征求他人的意见与看法,论证其科学性、实用性与可行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相互提出质疑,进而批驳、争论,在学术上争得面红耳赤,拍桌子、抛茶杯都没关系。在争鸣中求得提高,甚至可以达成共识!

     4、“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假如你心灰意冷,不愿上进,假如你对某书有疑问,假如你患有“学术抑郁症”等,都可以通过这种读书小组讨论获得“治疗”。

     注意:小组人员不宜过多,一般七人以下,人多了可能有些人没有发言的机会!

     这种读书的方法,是受诸葛孔明的启发,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怎能提出三分天下之谋略?其实主要得益于那读书小组的功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培根)

     六、“尽信书不如无书”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庄子·齐物论》)

    

     图片来自爱奇艺

     任何行业过筋过脉的地方是写不清楚的,有时虽然勉强写出来,也印成了书,其中关键的地方,还是不十分明确的。

     我们临床看病,用中医的方法去治病,具体应如何操作?是很难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清楚的,很多可贵之处要通过长期实践去“体会”,这就称为“悟道”。

     一般情况下,书上能够写出来的,常常不是最关键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通过读书去领会,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智慧!切不可死读书,把读书读迂腐了,毫无用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所称“小人之儒:为务雕虫,专攻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对于读书人来说,虔信书本与反思书本不是对立的,因为反思可能引发对真正道理的认识。

     要想学好中医,我们一起读书吧!

     —END—

     彭坚:学好中医的诀窍【读书篇】

     学中医,岳美中都看什么书?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老医真言》丨作者/王辉武丨编辑/张亚娟、居业丨校对/徐婧婷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灵兰中医APP3.0全新升级,新增学习地图、学习路径、能力图谱、灵兰医典,兴趣标签等等,等你探索↓↓↓

     滑 动 查 看 更 多图 片

    

    

    

    

    

     滑 动 查 看 更 多图 片

     扫码下载灵兰中医APP

    

    

    

    戳原文,下载灵兰中医APP!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