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医到行医,我落下了一场“必修课”
2022/7/6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320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学医难,君不见医海无涯少舟楫;

     行医艰,君不见十年冷凳门罗雀。

     前路茫茫,渺渺无期,转眼间,竟白了少年头。

     01

     学医路上,有教而少育

     时常听人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当年不信,偏要蹚一下这“龙潭虎穴”,十年回首,竟也会不思量,泪两行。

     回首学医十年,我并不觉得这是中医这门学问本身的问题,驼铃悠扬,自远古而来的智慧依然令人神往。

     当然,我也不认为这全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很努力,也很认真,甚至比较其他专业的同学,更努力,更认真。

     但“学会”、“学成”,并用好临床,并不是只靠“努力”就行的。

     在学校里,我学过一些知识,或者学了一招一式,但并没有建立起对中医的真正认知。

     甚至于对于所学的“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它是书本的知识,是古人的智慧,但并不属于我。

     匆忙五年,最好的青春,看似勤学苦读,但真正走进诊室,却依然惴惴不安。

     思来想去,我觉得我的求学之路:

     有教而少育,有老师,但没有真正的师父。

     02

     所谓师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

     师父之于徒,恰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从前,师父带徒弟,是耳提面命,口传心授,以身作则。

     入门后,或者让徒弟从外治入手,多摸、多按,去明白人体的结构,知了疾病的成因,再由外而内,针药并用,两条腿走路。

     或者专研外治,或者专研方药,从理法方药、炮制、手法,按照实际临床做必要指点。

     恰如黄帝问,而岐伯答。

     师父会在你犯错的时候做必要的提点,也会在你长进的时候倍感欣慰,会让你多请教师兄,也会让你多提携后辈。

     并嘱咐你们互亲互敬、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除了医术,师父还会悉心叮嘱你行医的规矩:

     什么事可以干,什么事最好不要干,以及哪些原则是需要死守的底线。

     还有行医的技巧:

     怎样经营好自己的名声,如何和患者建立统一的战线,除了治疗患者的身体,还能怎么去摄心?

     ……

     一位合格的医生,除了医术,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学习。

     所以,师父的传承是系统的,是完整的,既有保命护身的手段,也有技术之外安家立业的心法。

     从前,师父口传心授,耳提面命,以身作则。现在的我们却只能从书本上获取“冷冰冰”的文字。

     我们就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半成品”,有统一的配料,有统一的批号,最后盖上戳,就可以去给人看病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前辈非常幸运,经历社会的毒打之后,能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模式。

     但是更多的,对于像你我一样沉默的大多数,却依旧只能在黑暗的森林里横冲直撞。

     能坚持下去的继续忍耐,无法坚持的终究还是放弃了。

     03

     所谓传承

     所以,对于像我一样的医者而言,在学习医术和真正行医之间,似乎是少一点东西的,这点东西很重要,它就像“师父领进门”中的那道“门”,是医者必须跨过的槛。

     对于这道门槛,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传承”。

     这种传承不仅在于技术的传承,也在于精神、心法的继承,以及技术之外对于中医整体的认知和传达。

     只有当我们真正跨过这道门槛之后,才算的上是“登堂入室”,才能在之后的行医路上真正的“修行在个人”。

     它就像是我们医路上的“成人礼”,标志着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

     否则,年纪再大,也很难称得上真正的“成熟”,而会时常感到迷茫,而无所依止。

     04

     “必修”之课

     那这堂行医前的必修课需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它需要包括对中医的认知:

     什么是中医?什么是中医师?以及什么是中医行业?

     它需要包括对自我的认知:

     身为中医,你能达到的高度是什么样的?你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它还需要包括对行业的认知:

     所谓行规,医疗行业的特性是什么?中医师应该坚守什么样的原则?

     以及对于患者的认知:

     面对患者,身为中医师,给予的究竟是什么?

     病人为什么需要你,而你又能够为患者提供什么?

     所谓的“仁心”、“妙术”又是什么?

     怎样自利利他,提高临床技术,帮助病人,做一个受人尊敬又衣食无忧,还可以有所追求的医生呢?

     ……

     最终,我们把这些在传承和教育改革过程中被遗落和忽略的基本素养概括为: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这九个字,也叫做“行医三板斧”。

     接得住,是面对患者,知己知彼,传递出安全感和信任感。

     看得准,是面对疾病,抓得住重点,找的出病机,辨得准证型。

     治得好,是面对生病的人,安得住病人的心,治得好得病的人。

     而要做到这些,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既需要有医术做根基,也需要建立医术之外必要的认知,还需要明师的指点,和同学的陪伴。

     终于,经过九年的积累,灵兰储备了数十位明师,链接了数万名渴望继续成长的优秀医者。

     经过近三年的筹备,几经周折,终于探索出从学医到行医的过程中,师父对徒弟“耳提面命”的心法。

     现在,“师法友”中,“师法”已经归位,中医界优秀的朋友们,你愿意成长为灵兰的“校友”吗?

    

     05

     灵兰校友,行医必修

     在这次行医必修课里,我们想:

     让即将进入临床的青年中医,少走五年弯路。

     让临床多年,医术合格,但又时常感到迷茫的中医同道,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与方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这些,都将凝聚在以“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为目标的“行医进阶班”里!

     而为了实现“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的行医目标,在第一期“行医班”里:

     我们会安排两门系统的主修课:

     第一门:《知己知彼·行医诀窍三板斧》,补齐医术之外,师父口传心授的行医“诀窍”,接得住患者,看得准“人”,治得出医患双方都认可的好预期。

    

     第二门:《寻真疗法·五步上手经络速应》,这门主修课医理圆融,诊治结合,临床速验,可以快速折服患者,看得准病机,治得好疾病。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邀请宋柏杉、阎喜换、刘天君、谢相智……等灵兰明师进行学术直播,共同研讨,指点迷津。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每周两晚集中突破,有老师,有助教,有班委,有班务,有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毕业以后,进阶班学员成为灵兰校友,将持续获得灵兰团队、老师及校友的鼎力支持,让越来越多的医者临床不孤单,行医有依靠。

     三个月的时间,

     临床技术 + 内功心法 + 职业辅导 + 班级学习 + 平台支持

     灵兰陪您一起,

     补齐师父口传心授的行医“诀窍”。

     练就“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的行医本事。

     突破门诊数量、提高门诊质量,拓宽人脉圈层!

     点击图片 查看行医进阶班详情↓

    

     行医路上,

     如果你即将临床,但惴惴不安。

     如果你临床不久,却充满迷惑。

     如果你临床多年,但诊量不多,质量不高。

     或者,

     你想对中医学习有更清晰、更完整的认知。

     欢迎你参加我们的行医进阶班,补一场行医必修课。

     点击图片 查看行医进阶班详情↓

    

    

    戳原文,了解行医班!

     点个在看传递中医知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