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丨彭静山独特取穴原则大揭秘:一点二穴三线四面(附取穴图)
2022/7/19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321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小编第一次见彭老的这种几何图形的选穴法,是在其《针灸秘验与绝招》书里,看完就惊呆了,竟然还能这么取穴啊!本文收集了彭老谈此取穴法的两篇文章,各有侧重,非常详细,小编还根据彭老的文字做了取穴图,能让大家更加清楚的了解彭老的取穴方法。

     —本文约3500字,预计阅读12分钟—

    

    

     一点二穴三线四面的取穴法(第一部分)

     作者/彭静山

    

     彭静山,1909~2003年,针灸专家。奉天(今辽宁)开原人。善于运针灸治疗脑血栓等症,1970年首创眼针疗法。

     学术代表著作:《简易针灸疗法》、《针灸秘验与绝招》等。

     “一点”,就是每次只选用一个穴,只用一针,扎一下而达到治疗目的,又叫“一针疗法”

     十四经只有任脉、督脉是单行穴。其他十二经中每一个穴都是左右对称。每穴都是两个,但只用一侧的也叫“一点”。经外奇穴的四缝、八邪、八风都是八个点,十宣穴是十个点,十二井穴是十二个点。这都不在“一点”的范畴。若是只选用四缝、八邪、十宣、十二井里的一个部位,仍然可以叫做“一点”。

     “二穴”,则是每次选用左右同名两个穴,或不同名的两个穴。两穴互相配合,可以加强治疗效果,提高针灸疗效。

     “三线”,是一次选用几个穴位,把选出的穴用虚线连接起来,成为直线、斜线、横线、周围线四种形式。其中含有辨证施治的巧妙作用。

     “四面”治疗时取穴多少是根据病情而决定的。把选出的穴距离之间,能够用虚线连成各种形状的一块面积,从而起到集中攻下主要病位的作用。下面分开介绍。

    

     一、一点

     (一)督脉穴

     1、长强:

     可增加全身强壮。用“知热灸”⑴于痔疣根部周围灸之,功效甚佳。对痔痛、脱肛、出血,取侧卧,两膝向前弯曲,使臀部后耸,以针向脊椎方向刺入2~3寸深,深浅根据病人身体肥瘦高矮来决定,一般深刺效果较好。

     如便血,第一次针后血量可能增加,以后则逐渐减少。

     青年肾虚遗精,妇女带下不止小儿夜尿证老年人常有矢气或二便失禁等证,针长强一穴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注:⑴知热灸:以极小艾炷如麦粒,放患处,病人说热,随即压灭,再加一炷。炷数多少,因病而异。虽属直接灸而不化脓,无瘢痕。

     2、命门:

     前与脐相对,有维持人体生存的作用,故名“命门”。

     对男女精力减退,子宫出血、赤白带下均有效。

     又治痔漏、肠风、咯血、衄血等。

     也是治腰疼的名穴,腰痛用缪刺法⑵以命门作为找穴的标志。

     :⑵腰痛缪刺:先找命门,画一记号。再遍压腰部,找最痛之点画一记号。由命门以尺量最痛点与命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横直距离,让病人仰卧,以脐作为命门,量出最痛点的相对处,针入有直达病所感觉。再让病人俯卧,压其痛点消失,腰痛即愈。无痛点者,不适用此法。

     3、神道:

     对头痛、健忘、心悸(脉结代)、脏躁、小儿抽风等证均有效。

     4、身柱:

     对癔病、小儿疳疾、癫痫有效。

     为儿童保健穴⑶,可预防传染病,尤其是预防流感效果良好⑷。

     :⑶儿童常灸身柱,可强身防病。

     ⑷预防流感等传染病,针身柱得气,留针20分钟,行补法3次。每天针1次,连续3天,颇效。

     5、大椎:

     是治劳瘵发热较快的穴,对呕吐、鼻衄有特效

     尤其是治疟疾的名穴。

     有激发周身阳经经气、振奋精神、强壮等功效。

     6、百会:

     是周身诸阳经的总穴。阳虚可补。

     凡痔疮、脱肛⑸、心悸(脉结代),灸百会有效。

     :⑸治严重的脱肛,可制一无底小凳,病人坐在凳上。艾条灸百会,可见脱出的肛门逐渐缩入。

     (二)任脉穴

     1、关元:

     可用该穴检查病人的元气盛衰。方法:病人仰卧、屈足。医生握拳,按压关元穴,有活动的气体,并有弹力者为元气盛。反之,以拳按压,毫无反应者,为元气已虚

     灸关元可补元气,遇元气虚衰冬季畏寒的病人,施灸多次,不但畏寒症状消失,且可延续到明年冬季,自觉身强体壮。

     对小腹常有虚冷感觉的小便白浊、淋漓、遗精等有显效。

     2、神阙:

     穴在脐中,通常不能针刺,但可用间接灸,治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证。

     尤其是抢救中风脱证,往往能使病人脱离险境。

     3、中脘:

     是胃的募穴,对一切胃病,中脘一针,均可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

     胃中因有蛔虫而发生剧烈的疼痛,取中脘穴深刺久留,蛔虫即从口中爬出,也是临床屡次遇到的。

     (三)十二经穴

     1、翳风:

     凡属于齿根膜炎的牙疼,不论上牙下牙,针患侧翳风,可以针入痛止,屡用屡效。

     2、条口:

     肩关节疼痛,不能上举,在患侧条口针刺可以使痛减而举臂。

     二、二穴

     同时选用二穴,即扎两针以取效。

     (一)四总穴

     此四穴为针灸医生临床常用的腧穴,属于“二穴”针刺之法,故不多作叙述。

     (二)八会穴

     八会穴的膻中、中脘二穴属于“一点”。其它六穴,往往两侧全用,如用一侧时亦属于“一点”之法。

     (三)马丹阳十二针

     (四)原络配穴法

     (五)俞募配穴法

     (六)灵龟八法

     (七)《标幽赋》:“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

     (八)《席弘赋》:“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编者按:三线四面,本文第二部分有论述详细)

     三、三线

     所取穴位在三个以上,纵横斜围,都可以连成一条线。

     (一)直线:直线多属同经:

     1、肺经疾患:中府、侠白、经渠;

     2、心经疾患:少府、神门、通里。

     (二)横线(纵线):横线由多数经穴配合而组成:

     1、心经疾患:神道、心俞、神堂;

     2、肾经疾患:命门、肾俞、志室。

     (三)斜线

     1、前头部:上星、头临泣、目窗;

     2、胸部:膻中、云门;

     3、腹部:①左期门、滑肉门。②右大巨、居髎。

     (四)周围线

     1、腕关节:手六原穴;

     2、肘关节,手六合穴;

     3、踝关节:足六原穴;

     4、膝关节,足六合穴。当然这几个周围线是要有曲折的可以叫“周围曲线”。

     5、腰腹周围:①带脉绕身一周。②神阙、肓俞、天枢、章门、志室、肾俞、命门。

     四、四面

     (一)四神聪,成方形。

     (二)前顶、通天,成三角形。

     (三)大椎、大杼,成小三角形。

     (四)身柱、神道、心俞,成长三角形。

     (五)两脾俞,两肾俞,成扁方形。

     (六)两肝俞、两肾俞,成长方形。

     (七)长强、会阳,成小倒三角形。

     (八)阳关、志室,成大倒三角形。

     一点二穴三线四面的取穴法(第二部分)

     作者/彭静山

     笔者在《中国针灸》发表“一点二穴三线四面取穴法”(见1984年2期)以后,接到不少读者来信。认为“一点、二穴”叙述较详细,而“三线、四面”过于简略。因此本文拟侧重谈谈“三线、四面取穴法”。

     一、三线取穴法

     所谓“三线”,是一次选用两个以上的穴位,都在一条线上。可分为直线、横线、斜线三种方法。

     (一)直线

     十四经都可以运用这种直线取穴法。

     以肺经为例:中府、云门、天府,治胸痛,是一条直线;尺泽、孔最治衄血,是一条直线;经渠、太渊治高血压和无脉症,也是一条直线。

    

     又如任脉:上脘、中脘、下脘,治胃病,是一条直线;气海、关元、中极,治元气虚、遗精或妇女月经不调,也是一条直线。

    

     (二)横线

     例如,督脉的神道、膀胱经的心俞、神堂,治神志病,这是一条横线;督脉的命门、膀胱经的肾俞、志室,5穴并用,或命门、肾俞3穴并用,或肾俞、志室4穴并用,或命门加一侧肾俞、志室3穴并用,都叫做横线取穴。

    

     又如,肘关节6个合穴同时并用,治顽固的网球肘;膝关节6个合穴同时并用,治膝关节炎;这也是横线的另一种形式。

    

     任脉的中极加经外奇穴子宫,治痛经,是一种横线。再加维胞治子宫脱垂,又是一条横线。

     右胁肝区痛,肝经的期门,加胃经的不容,也是一种横线。

     (三)斜线

     胃经的伏兔和脾经的血海,是一条斜线。

     足三里和丰隆,也是一条斜线。

    

     三焦经的消泺和大肠经的肘髎,是一条斜线,治上臂痛有效。

     大肠经的偏历、三焦经的外关、小肠经的养老,也是一条斜线,治腕痛,等等。

    

     二、四面取穴法

     有的病需要较近取穴多些,如果用虚线连接起来可以形成各种形状的面积。例如:

     (一)小正方形

     膀胱经第一行风门、肺俞,第二行附分、魄户成为小正方形,治肩胛内疼痛。

    

     (二)大正方形

     双魄户加双神堂,呈大正方形,治肺心病,或易悲而睡眠不安。

    

     (三)长方形

     双肝俞加双肾俞,呈长方形,治腰背痛。

    

     (四)小三角形

     大椎双侧大抒,呈小三角形,可增加强壮。

    

     (五)大三角形

     陶道双膏肓,则呈大三角形,治肺结核,气管炎亦效。

    

     (六)倒三角形

     双志室加督脉阳关,呈倒三角形,治腰痛遗精。

    

     (七)等腰三角形

     三焦经的清冷渊,大肠经的曲池,小肠经的小海,呈等腰三角形,治网球肘。

    

     总之,只要熟悉周身经穴和通用的经外奇穴,并掌握其主治功能,就可把一次所用的穴联系起来,形成各种连线,或从虚线构成各不同的面积。既可收到治疗的显效,又组成穴位相连的合理性配伍,似可作为针灸临床医生的参考。

     —END—

     王居易:我的内关取穴法

     一个简单有效的针法——同经相应取穴法

     版权声明

     本文两篇摘自《中国针灸》1984年第2期、1985年第1期丨作者/彭静山丨编辑/王超丨校对/任冯春、炳程丨排版/千诚、居业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关注备用号【灵兰书院】,行医不再孤单↓

     你与?文章都好吗?点个在看吧

    

    

    戳原文,下载灵兰中医APP!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