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症,我们该怎么做?
2022/8/10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323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慢性病症为我们生活所常见,磨人心智,甚至耗尽精力和财力。作为临床工作者,如何更好治疗慢性病,为病患解除病痛,是需要一直思索的问题。

     —本文约3400字,预计阅读8分钟—

    

    

     诊治慢性病症的体会

     作者/张赞臣

    

     张赞臣,1904~1993,江苏武进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尤以外、喉科见长,创制多种喉科验方。

     学术代表著作:主编《中医喉科集成》巨著。撰有《中国历代医学史略》、《中国诊断学纲要》、《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

     慢性疾病患者,由于长期为病痛所困,更由于求愈心切,而治疗又一时不易见效果,故对情绪多有影响,且可因此而产生其它病症,故而对身体恢复健康殊多不利。我在诊治慢性病症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必先详细了解病史及目前症状

     由于慢性疾病的病程较长,在病程中有很多波折;要做到很好地辨证论治,必先详细了解病史及目前症状,方能掌握病情始末以及以往治疗之得失,为辨证论治提供有力之依据。

     病案举例:

     陈某,女,42岁,打字员。1957年上半年发现右腋有一结块,操劳则胀痛,休息则轻减,后逐渐发展至右臂酸痛,且午后有低热,精神不振,大便经常燥结,腹部隐隐作痛;至1959年发现腹部也有小块数个,攻撑作痛,按之益甚,脘腹之间,经常满闷,嗳气频频,医院检查认为无妇科疾患,亦无消化道溃疡之疾。

     腹部之块可随劳逸与喜怒的情况而进退;至1962年底腹部常见膨胀,疼痛加剧,再度至医院检查,诊断不一,有谓肠痈,有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核性?)由于症状的日益加重,故不能坚持工作而休息在家。1963年初,有医师建议作剖腹检查,但患者心有恐惧,故不再请西医治疗。1963年2月27日,转至中医教学门诊。

     检阅过去中医病历,在治疗方面计有汤药、成药、针灸、外敷等多种治疗,总之,症状错综复杂,用药也由于追随症状而异。

     初诊时,见患者面色无华,眉宇间色带青黑,语声低怯,有抑郁之象;

     检查其腋下之肿块,皮色不变,质软,轻按状若海绵,重按则作酸痛,腹部之肿块,按之有形而不坚,但可随情绪之喜怒而起伏攻撑

     望其舌苔白腻,切其脉象细弱无力,且闻其嗳气频频,并询得大便坚结(四至七日一行),故断为肝脾不和,气滞湿阻,主要在于肝气失于调达。

     故治疗时着重于此点,用白芍、香附、佛手花、陈香橼皮、麸炒枳壳、带壳砂仁、野蔷薇花、白茯苓、炒乌药、广木香、川朴花、采云曲等出入加减,以疏肝理气,芳香化湿,并自始至终佐用脾约麻仁丸以通腑润肠,调和肠胃;

     在治疗过程中,并随时观察患者情绪,予以开导,解释病情,在诊治两个月中,虽症状迭出,但始终抓住病之本质,用药不离重心,前后共诊十一次,症状均已消失,隔三月随访,已告痊愈,恢复工作。

     二.经过明确辨证之后,必须抓住症结所在

     经过明确辨证之后,必须抓住症结所在,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治疗方针既定,则要坚持原则,方寸不乱,更动不多,最忌朝定暮易。

     病案举例:

     陈某,男,36岁,机关干部。身体素来虚弱,胃部不适,右胁胀痛,入冬咳嗽痰多,曾有咯血病史,咽头干痛,吞咽不利,失眠、头晕、精神疲乏,西医诊断为①胃下垂;②肝肿大;③支气管扩张;④干燥性咽炎;⑤神经衰弱。

     1962年5月底,因病注射青霉素后全身发麻,肌肤犹如针刺,心悸,胸闷,呼吸不畅,头胀且痛,咽头梗塞,自觉口鼻有热气上冲,心神不宁,胃纳不佳,全身软弱无力,服维生素B1、B6、葡萄糖粉,亦有同样感觉。故收入病房治疗。

     入院时诊断:①青霉素过敏,②维生素B1、B6过敏,③神经官能症,④体弱待查。

     住院检查,X线胸片正常,食道钡餐检查正常,血、尿、大便常规检查正常,体检正常,神经系统正常。经西药、针灸、气功治疗未能改善症状。后请精神病院会诊,诊断为①焦虑性神经官能症;②早期精神分裂症

     1962年6月27日要求会诊,当时见患者面色白无华,精神不振,检查其咽部两关及悬雍垂均有水晶肿现象,脉来软弱,舌苔薄腻,主诉症状同前。

     综合以上情况,断为心肝虚弱,宗气不足,虚阳上浮,气阴两亏之证,即以益阴养心悦脾为法,用白芍、丹皮、天麦冬、川百合、石斛、柏子仁、枣仁、茯苓神、焦於术、橘白络等,服药后尚适,但仍诉神思恍惚,胸闷气滞,夜寐不安,咽头梗塞不利,并怀疑咽部会有恶性病变。

     应先对其致病机转加以解释,然后再在原方中加甘杞子、夜交藤、莲子芯。

     三诊时胃纳稍振,头目昏眩稍减,汤剂仍宗原意外,再用移山参、焦於术、炙鸡金以六、三、一之比合成粉剂,每日二次,每次服1.5克以辅助之,在医院内连续会诊四次后,一般症状稳定。

     为了改换病者周围环境,遣散其思想起见,故建议出院,回家休养,继续门诊治疗;至1962年8月28日共诊十四次,服药56帖,已能恢复半天工作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症状很多,有时觉得夜分床帐摇晃,神思飘忽,有时诉说面部烘热如五角星放射光芒之状,或肌肤如蚁行,或牙龈边有溢血,白昼神疲欲睡,夜来却难于入寝,或梦境纷纭,咽痛梗塞不利,两目不能久视,思维不能集中,往往途遇熟人,竟愕然不能言其姓名。

     在处理方法上,则坚持原则,任其症状多端,用药却始终不离其本,总在益阴、平肝、益气健脾、养心安神、补益肝肾的治则中出入加减。

     药味以酸甘二端为主,最多用者为益阴的方面,如天麦冬、生白芍、北沙参、川石斛、川百合、制黄精、肥玉竹、制首乌之类,其次为养心安神,用枣仁、柏子仁、茯神、夜交藤,益气健脾,用参、术、怀山药等,补益肝肾,用山萸肉、五味子等;

     而且在每次处方中均用生白芍,因白芍苦酸微寒,能敛阴抑木,养血柔肝,既能缓肝之气,又能泻肝之急,对这种气阴两亏的虚阳上浮之症最为适宜,经过如此调理之后,逐渐由半天工作恢复至全天工作,基本已告痊愈。

     三.慢性疾病只能缓图,不可急于求功

     慢性疾病非一朝一夕所得,因此决非一汤一药所能治愈,如果孟浪攻补,则反添周折,故只能缓图,不可急于求功;至若虚中夹实者,如欲攻其实,则攻中必兼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

     一般培补方中,亦要参以疏通,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其它如阳亢者不纯用潜降,有热者不单使苦寒,除湿不过燥,理气不耗气,都可作为培补之要则。

     此外,长期服煎药,往往影响胃口,除一些脾胃过于虚弱不能服用丸剂者外,一般在症状减轻之后,可以用丸剂、粉剂缓缓图功。

     病案举例:

     赵某,女,40岁,干部。1961年初发现浮肿,时轻时重,至10月份在医院中检查为肝肿大(肋下三指半。肝功能正常。超声波检查为Ⅱ级微波)。

     二年来胸满闷,脘腹作胀,胁肋掣痛半天工作尚感肢体软弱无力,迭经治疗,效果不显。晨起面浮,入晚足肿,胃纳不佳,大便干溏不一,常有低热。

     于1963年6月16日来门诊,患者面色萎黄不泽,略带虚浮,自诉腹部胀气,泛泛欲吐,诊脉弦滑,重按不足,舌苔淡薄。

     断为肝气郁结,脾气虚弱,与柔肝理气悦脾培本,用生白芍、佛手花、制香附、青橘叶、广郁金、制首乌、肥玉竹、太子参、焦於术、怀山药、紫丹参。

     二诊时胁肋稍舒,惟食后尚感胀闷,因感受外邪,头疼形寒发热,故在原方中加荆芥、前胡、苏梗以疏邪。

     三诊时,感冒已愈,上方去荆芥、前胡,加炒枳壳。

     四诊时肝区隐痛胸胁气滞已轻减,再于原方中加玫瑰花、桑麻丸。

     五诊时精神好转,肠胃亦调和,仍服原方。

     此后病情日见轻减,仅在劳累之后见胁痛隐隐,惟少事休息即可消失。

     再至医院检查,肝肿已见消退,肋下仅半指,7月19日六诊后,已恢复全天工作,与参术粉巩固疗效。至12月初进行随访,精神身体已康复正常。

     四.医生对病者的态度要诚恳,要有同情心,而且要善于开导

     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困于病痛,心情多有苦闷或种种顾虑,故医生对病者的态度要诚恳,要有同情心,而且要善于开导,初诊时应该说明致病的原因与机转,然后再介绍服药与摄生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解除其不必要的顾虑,加强其治疗信心,再嘱其要摄养得宜,疗效即可巩固。

     以上几点及所举病例,仅为个人在诊治中的点滴体会,主要是从疾病本质进行辨证施治,重视病人的情绪,既用药物,以改善病者的症状、体征,并安定其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则病自可日渐轻减而达到痊愈。

     彭坚老师有一篇关于慢性疾病的文章,都是他临床应用的心得,全文有一万五千多字,扫描右侧二维码,回复【慢性病】获取。

    

     —END—

     大夫,给我下点猛药快点好!不行,慢性病要小剂缓图,以候正气来复

     治疗慢性病,江尔逊把“建中在先”用活了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丨作者/张赞臣丨编辑/李默玄/丨排版/千诚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扫码下方二维码关注后

     回复“歌诀”,获取中医必背歌诀资料

    

     你与?文章都好吗?点个在看吧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