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故事丨当时我空有一身家传的虚名,竟不知如何下针治疗
2022/8/22 6:30:00 中医书友会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博学的中医无知的我,走在行医的道路上。

     黄帝的内经神农的本草仲景的伤寒里,在三阴三阳的流转中我渐渐地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诉说着行医的年华和青春的不后悔。

     ——《行医的故事》

     每一位医生都是一本精彩的故事集,每一个精彩的故事里或许也有你我的身影。

     随着行医进阶班的深入,我们发现每一位学员身上,都有值得书写的经历,这份经历里藏着中医人的智慧与热爱,也有你我共同的身影。

     从今天开始,书友会将不定期发表灵兰·行医班学员的行医故事,愿与你共鸣,在行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灵兰中医的老师同道们,大家好。我是【行医进阶班-合道班】的朱世霖。我来自河南省漯河市,是漯河本地“朱氏中医”第六代医术传承人。

     家族中医渊源已逾百年,岁月长河,璀贝颇多,各种妙趣横生或者引人深思的行医故事层叠上演。借此机会,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行医小故事。

     01丨因为挨打,记住的第一味药材

     我出生于90年代,从小就与中医药相伴成长,别家的孩子在玩各种小跳蛙、布娃娃的时候,我就拿着土元、蜈蚣、全蝎这些造型别致的药材过家家了。

     大家知道我记住的第一味药材是什么嘛?那时候家长还信奉棍棒教育,孩子们都是在肉对肉,拖鞋对肉,皮带对肉等各种亲切关怀中成长的,当然我也没有例外。

     记得五六岁大的时候,因为羡慕其他小朋友手里折叠巧趣的玩具驳壳枪,于是拿出一小截形状相似的药材与他交换来玩,直到身上带着几条印子的时候才郑重记住了第一味药材——鹿茸: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还有温补内托的功效——挺适合挨打后服用,哈哈。

    

     02丨这勇敢的一针,打开了从理论走向临床大门

     我小的时候,太爷爷还在世,对我这个家族新生代传承医术寄予厚望,还没开始上学,就带着我认药材背歌诀,我们家族的孩子,背歌诀就是文化启蒙。我母亲至今还在津津乐道,年幼的我哭着问她:能不能不让太爷爷跟着我要我背歌诀了?答案是否定的。随着身心成长,中医理论也在浓郁的医学氛围中增多,然后到了大学,责无旁贷地选择中医作为毕生专业。

     大家是不是都觉得,我这样有家传的,进入中医药大学后,是不是一定是所向披靡,傲视群雄,从此走上宽广平坦的行医之路了?

     但,实际并没有,我甚至当时还遇到一个巨大的实践问题,就是给自己扎针……

     空有一身家传的虚名,竟不知如何下针治疗。老师同学谈起专业抑或谈起我的以针灸见长的祖辈父辈,我竟面红耳赤喏喏不敢言。

     时间久了,心中总憋着一股劲儿,记得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悄悄拿着买来的一次性针灸针,找了间僻静教室准备对自己下手了。

     作为只有理论基础从未临床扎针实践的新手,我看着尖锐的针尖心里犯怵,银针细软,在我手中却如洪水猛兽。尤其那针头,散着寒光,从小看还珠格格的我已经感受到容嬷嬷带来的恐惧了。由于紧张,手指也泛起了一层滑腻的冷汗,大拇指微微颤抖,几乎连针都握不住。在穴位上反复比划了十几分钟,愣是下不去手。

     想想家里因为针灸而远近闻名的太爷爷对自己的期许,以及中医世家后代不擅扎针的“羞耻”,终于心一横,把针头放在合谷穴上,接触皮肤那一瞬,我整条胳膊起了密密麻麻的鸡皮疙瘩,后背也开始出冷汗——这可是针,我生性又是怕疼的。仅仅进去一个针头,加上神经放大的错觉,我仿佛在遭受酷刑!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出师未捷,那只能力挽狂澜。回忆家里所授拈针法,我开始往里继续进针,清楚的痛感顺着层叠的神经蔓延,真可谓男儿有泪,在此伤心处。

     由于指力不足,下到肌肉层时,因为神经的刺激出现肌肉不自主地跳动。惊惧交加的我还立刻给父亲去了个电,问询对身体是否有影响,我父亲答复我说,无妨,四肢穴位扎透也没事。此话令我如噙神丹,当即六神归位。继续下探,针感逐渐加强,超过了痛感,获得了书上所述“沉、涨、酸、麻”的正确针感。至此,初步自针体验总算完成。

     趁热打铁,我又尝试了鱼际、内关、孔最,下至腿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由于缺乏经验,一些穴位碰到毛细血管,瞬间青紫一大片。看起来有几分可怖。老师同学看到我,均吓了一大跳。

     后来每每忆起大学时光,总想起那个不自信的自己,以及被老师评价为“狠人”的自我施针。正是这勇敢的一针,打开了我真正从理论走向临床的大门。

     扎针的体验,让我感受到,只有真实世界里的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让你走向临床,单纯看书是没有用的,只有理论是无法构成一个合格的中医。刚接触针灸会有犹豫恐惧的心理,包括对病患施针时候,会遇到患者晕针、滞针等各种突发情况,或者施针治疗之后患者表示没有功效的挫败时刻等。这些短暂的困难都不足以阻挡我们追求医学真谛,学好理论基础,提升临床实践,日常坚持在模拟器物上练习(给大家分享我练针的物件,就是常用的手纸卷纸,紧实坚韧,适合练指力),每日练针100次,很快就可以入门,掌握针灸之秘。

     03丨一件小趣事,让我彻底扭转了思路

     当然,作为合格的全科中医大夫,仅仅掌握针灸是远远不够的,医术的提升,还是要侧重汤药运用。最开始学习辨证开方,唯恐用药疏忽,恨不得将一种症状的所有临床适用药都加进去。往往开出的方子药味多,价格贵,临床反馈并不是很好,一度陷入开方的瓶颈,也对自己的医术进行怀疑。直到有一天,发生的一件小趣事让我彻底扭转了思路。

     记得那天在自家诊所值班,闲暇时分研究起《伤寒论》,对于经方治疗颇为赞叹。恰逢当时一位在诊所工作的护士,向我咨询她上海外甥咳喘的诊治,因为小儿只有几个月大,惯开的大方组不敢轻易使用,想推给我父亲诊治,又不想驳回护士大姐的面子。几番思索下来,还是准备接下这个“挑战”。

     当即开始问询病症情况:6个半月患儿,因出门吹风,次日开始出现发热,咳嗽,喉间可闻及痰鸣,二便如常。近三天在医院输液治疗,治疗后发热症状减轻,仍有咳嗽咳喘,舌淡红苔润,无汗。细数患儿的病因病机与病史,诊为风寒咳嗽,考虑到是年幼患儿,外感寒象明显,有没有明显的内热趋向。辨证之后,符合看过的经方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各3克,用于治疗风寒喘咳。开方后跟患儿家长详细叮嘱了熬制服用方法。当晚得到回复,头服半小时患儿咳嗽就止住了。效不更方,3剂药用了两剂就痊愈了。过后随访,患儿体质康健,成了大胖小子。

     这个案例给我的感触很深,不单单是临床诊疗的第一次成功的网诊处方,也给我以后遣方用药追求少而精埋下了伏笔。

     中医治法如同百家争鸣,各表一枝。有人擅长经方,有人擅长时方,还有一些同行,使用偏方更是出神入化,颇有神医喜来乐之范。就像邓小平爷爷曾说: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每位同行对辨证用药都有独到见解,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敢于突破与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治疗之路。

     经此一役,我不仅对用药信心提升,对经方的研究热情高涨,至今仍醉心于经方探索。关注灵兰书院以来,灵兰推出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认真阅读,遇到好方子会立刻记下来用于临床,经常会有不错的效果。在灵兰平台我得知了名医娄绍昆,娄教授对于经方和针灸的研究令我受益匪浅。大家有感兴趣的,可以在灵兰书院公众号搜索查看相关内容。

     04丨时时刻刻收获到感动,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回忆这一路,从胆怯羞涩的晚辈后生,到开出第一张诊方;从第一次行针时茫然无措,到收到第一幅针灸患者的锦旗;从一周接不到一位患者,到时常有患者预约排队,这一路上,总是能时时刻刻收获到感动,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比如寒冬中把脉时,患者老太太心疼我手凉为我捂手时,粗粝却温暖的手;

     比如腰椎骨折卧床深受便秘折磨的老大姐用药后专程致电告诉我一身轻快;

     比如被放化疗掏空了身体的大娘服药后告诉我,感觉有希望好好活下去,等等等等。

     我从一个年轻中医,到一个年轻的“老中医”,既是信仰支撑,也是患者勉励。经常有人问我,六世家传,是否有偏方秘方?

     在我们家诊所的墙上,悬挂八个大字“术精、心善、尚德、志高”,这是我们的家训,也是我们最大的秘方。今天,我将我家的这个“秘方”分享给诸位,希望我们中医人在行医路上能得到更多力量。

     行医之路,道阻且艰。上有天堑下有沟壑,你我医者,均如披荆斩棘者,背负传承薪火,执着于悬壶之念。感谢灵兰让你我相遇,感谢灵兰给予我能与大家分享拙见的珍贵机会。借此祝各位同道都能在中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我们一同深耕前行,在路上!谢谢!

    

     编辑按:【听行医故事 聚中医力量】三场直播结束了。这次系列直播,灵兰邀请了九位一线的医生和大家聊聊天,说一说中医人自己的故事。

     这九位医生都是我们行医进阶班的学员,他们既平凡又伟大,爱中医,爱学习,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探索行医与明医之路。

     如果您错过了直播,想听听平凡医生的不平凡行医故事,可以通过下方不同二维码,进入直播间。(回放时间截止到8月25日,请尽快观看)

     第一场直播入口

    

     第二场直播入口

    

     第三次直播入口

    

     另外,【灵兰·第二期行医进阶班】也正在招生中,如果你也想和灵兰一起,和一群优秀的医生共同突破行医的关卡,欢迎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了解行医班详情。↓↓

    

     医道幽长,灵兰行医班与您携手共进,不孤单!

    

    戳原文,了解灵兰行医进阶班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