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里的中医丨自己治目痛,越治越重
2022/9/17 6:30:00 中医书友会

    

     I导读:甚哉!读书之难,无过于医书矣。学医没有捷径,多临床、多读医书是不二法门。但古代医书相对于现代文而言,生涩难懂,为我们增加了不少学习难度。为给书友们搭建一座便利的桥梁,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遴选贴近临床与读书的医古文章,帮助大家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每天读一篇古文,日积月累,不断提高医古文的阅读能力。也希望大家除了阅读当代著作,平时也能多看些古代医家的著作。

     本则医案选自《醉花窗医案》,对眼疾的病理和治法进行深入分析,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理、法、方、药”记述十分详尽,值得一读。

     —本文约1000字,预计阅读3分钟—

    

     阴热目痛

     【清】王堉

     作者简介:王堉(1822-1862),字蓉塘,号润园,山西介休人。因母病开始学医,后受人延请,经常给人看病。著有《脉案》《醉花窗医案》和《杂说》等。《醉花窗医案》注重医者“望闻问切”的具体做法,并进行了详细描述。每则医案都详述病人的生活环境与发病缘由,特别是患者的心理与表现的状态刻画,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郭鹤轩名昌年,医士也,货药于村。甲辰夏,忽患目痛,因自知医,用黄连、山栀、菊花、薄荷之类清之,转益增剧,不得已,延余视之。

     观其不红不肿,又无翳障,惟黑珠起红一点。诊其脉,沉数细弱,知为阴虚血热,郁于肝脏,无怪寒凉之不应也。因以杞菊地黄汤易生地而投之。一服而疼减,三服而红点除,疼全止矣。遂设席请教,乃告之曰:

     凡眼疾有内外之分,前人虽谓眼无火不病,然火有虚实,病有内外。

     如暑天酷热,天行暴肿,羞涩难开,此外症也,但用黄连、蝉蜕等洗之即可。如湿热内淫,脾胃郁火,因而攻目,必兼头晕口渴、上下眶暴肿,此内实热也,可下之。

     若夫不红不肿,又无翳障,断为阴热无疑。君用寒凉,截其生发之源,能无增剧乎。经云:“阴生内热”。又云“乙癸同源”①。又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②。合此数者观之,其用丹溪之法必矣。

     若夫阴虚而寒,必生翳障,转成大症,又不可同日而语矣,鹤翁乃谢不敏。

     注释:

     ①乙癸同源:五脏与五行、干支相配,肝属木配乙,肾属水配癸。胡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

     ②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为唐代冰语语,即补水以制火的意思

     本文作者在文末所说的“丹溪之法”是什么方法?欢迎写在留言区。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清代著作《醉花窗医案》丨作者/王堉丨编辑/张士强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扫码下方二维码关注后

     回复“歌诀”,获取中医必背歌诀资料

    

     你与?文章都好吗?点个在看吧

    

    

    戳下载灵兰中医APP,看更多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