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简单疾病,但针灸疗效差,要想到“经络疲劳”
2022/9/20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328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不适当地应用综合疗法,如艾灸、耳压、按摩、拔罐、穴位注射等,是导致经络疲劳常见原因。对此,文章提出了五项治疗措施。

     —本文约2500字,预计阅读8分钟—

    

    

    

     针刺疗法与经络的疲劳现象

     作者/柳学俭、王居易

     一、何为经络疲劳?

     针灸临床工作者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一些貌似简单的疾病虽经多方治疗,而病势不减,一些久治不愈的患者,针感迟钝,得气困难,甚或出现气逆,病情加重等异常反应,有如《伤寒论》中的“变证”和“坏病”。

     众所周知,针灸的调虚实、和阴阳作用,有赖于经络运行气血,抗御病邪,传导感应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若久治仍不能奏效者,除去辨证、配穴、手法等一般性的原因以外,经络系统自身的功能状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灵枢》对针刺疗法与经络的功能状态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刺节真邪》云:“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言外之意,某些难治之证是由于经络失调引起的。《九针十二原》、《终始》、《经水》 等篇则进一步指出:针刺失当可导致“精泄”“致气”(气滞之意) “伤气”“失气”“脱气”“数刺而气不至”等经络虚衰的现象。《逆顺肥瘦》亦云:“上工平气,中工乱经,下工绝气危生,不可不慎也” 。

     《行针》篇不但记载了“或数刺之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而病亦甚”等临床现象,而且做了深刻的分析,“其多阴而少阳者,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之乃知。其气逆与其数刺病亦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也。”

     这些论述表明,古人清楚地认识到:某些内外因素可以导致经络的功能失调,使经络的反应能力减弱,或数刺乃知,或久治不愈,或治则病亦甚

     现代生理病理学把因能量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把因运动过度,刺激过强,作用时间过久,而使细胞、组织、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称之为疲劳。参考这个定义,我们把多种因素引起的经络气血的过度耗伤,经络机能的减弱,称之为经络疲劳现象。此种状态下的经络必先有自身的休息与恢复,才能发挥对其他系统的调整作用。在经络疲劳的基础上,可以引起经络系统功能的紊乱。为叙述方便,我们简称为经络的疲劳现象。

     经络的疲劳现象只涉及个别经脉时,称为经络的局部疲劳现象,若涉及整个经络系统,则称为经络的整体疲劳现象。

     二、经络疲劳的原因

     导致经络疲劳的原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

     外源性最为常见,多为医者的失治、误治,“用针不审”所致。或刺激量过大,疗程过长或浅深失当,或手法不精。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不适当地应用综合疗法,如艾灸、耳压、按摩、拔罐、穴位注射、埋线、割治、敷贴、中药、西药、气功等等,也是导致经络疲劳常见原因。

     内源性一般为患者自身障碍所致,不知保养是最主要的原因,此种人一旦发病,甚难调治。

     三、正确认识经络疲劳

     经络是否疲劳,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判断:

     1、病人大多有多方求医,久治不愈,甚至越治病情越重的经历。

     2、针感失常或数刺乃知,或刺之而气不至,或针刺后症状不减,反而加重。

     3、正气虚,对疾病的易感性强,如:反复感冒。

     认识经络的疲劳现象,有益于防止“变证”和“坏病”的出现,同时有益于提高临床疗效。

     如果经络系统已经显现疲劳,则不要急于治本病,应首先调整经络自身的状态,再缓而图之治其本病。如《灵枢?刺节真邪》所云:“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后水可行,地可穿也。”

     经络的功能正常了,再用微针调其血气,则其势如高屋建瓴,疗效必然提高。应用手法候气,使气至病所,再行补泻手法,是先调经络后治原发病的一个例证。

     针刺间隔时间的长短,应以经络功能状态为依据。功能状态良好,间隔的时间可以缩短,若经络已经处于疲劳状态,间隔时间则应延长,使其恢复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四、如何避免和纠正经络疲劳

     根据古代医家的有关论述和我们的临床实践,提出下列5项措施,避免和纠正经络的疲劳现象:

     1、每次治疗之间和每个疗程之间一定要有充分的休息。我们认为,慢性病患者每周针2~3次为宜,疗程间休息2周;急性病患者每周针5次,疗程间休息1~2周。

     2、对于局部疲劳,用针灸本经或局部经脉的原穴的方法纠正之。对于整体疲劳,多采用针灸大穴的方法来调治。如:合谷、三阴交、内关、足三里、大椎、身柱、百会、太冲、中脘、气海等。这些腧穴可调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

     如曾治某女,27岁,患坐骨神经痛2月,被某医针刺30余次,病势未减,反而加剧。起初我们用常法治疗4次,病情未见改善。后发现患者有经络疲劳现象,乃改变治法,取消局部取穴,而只针合谷、三阴交和内关、足三里,隔日交替应用。经4次治疗,患者状况大为好转,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亦开始减轻。以后再改用环跳、阳陵泉等穴位,治疗6次,病告痊愈。

     3、对于经络疲劳状态较重、体质较虚者,改用药物调治,待机体状况改善后再施以针法。

     4、针药并用,对于单用针难以耐受,单用药又鞭长莫及者,采用二者结合以调之。虽调以针,但用穴少,手法轻;虽配以药,但剂量小,作用缓。用二者之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一切有利于消除经络疲劳的方法均可选用,如气功、导引、按摩、疗养等等,但切忌滥用。

     我们根据古人的论述和自己的实践,提出了经络疲劳的概念和防治方法。希望能对广大针灸工作者有所启发,也希望广大针灸同道关注这一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针灸的理论与实践。

     附:灵兰中医App“经络医学书友会”中,关于经络疲劳的问答

     读者问:

     老师您好!我最近在自己身上练针,可能是我本来就有气血虚的缘故,再加上行针的时间长(主要是每次都想扎出热感),结果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忽冷忽热,气虚症状加重。不知还能否再进行针灸治疗,选取什么穴位好?

     回复:

     首先我们要向您表达敬意!能够在自己身上进行针刺练习,是很令人尊敬的行动。您的留言,王居易老师和团队几位老师都看过了。这种情况,通常停止针刺,休息三天就能好过来。调整好了,不影响以后的针灸治疗。如果是需要进行针灸的调整。您可以参考《经络医学概论》第三章经络气化的第一节,在52页,有一个专题讲述经络疲劳和紊乱,里面有具体的方法和案例。

     —END—

     王居易:放血量差几滴,治疗作用大不同

     太厉害了!手足心汗出如洗,王居易老师一次治愈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丨作者/柳学俭、王居易丨编辑/瓦力丨校对/王勤莉、霜石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戳此下载灵兰中医APP,看更多精彩文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