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大家班秀文:浅谈怀孕期间“胎前病”的防治理念
2023/3/19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345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班秀文先生是妇科大家,这篇文章中虽然没有针对具体孕期疾病的治疗方法,但是文中涉及到的中医孕期防治理论,是能穿越时空的,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大家可以收藏阅读。
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点赞】【在看】建立深度阅读(友谊)关系
浅谈胎前病的防治
作者/班秀文
班秀文,1920-2014,中国首届国医大师,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用药常从脾胃入手,对中医妇科造诣尤深,崇尚肝肾之说,喜用花类之品。
学术著作:《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妇科奇难病论治》
妇女从怀孕到分娩的一段时期,称为胎前。在这段时期内,由于生理上的特殊变化,往往容易产生一些与妊娠有关的疾患,这就叫做胎前病。常见的有恶阻、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子痫、滑胎等。
这些病如不及时防治,严重者可危及胎儿和孕妇的安全,所以历代医家把胎前病列为妇女四大病之一。下面谈一些胎前病的防治问题。
一、防重于治,劳逸适宜
1、保持精神充足,动静适宜,以促进气血通畅,从而增加抗病的能力。
2、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多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以温润肌肤,坚壮筋骨;但要避免过重的操作。
3、饮食有定量,勿食辛辣厚味等刺激滞腻之品,避免损伤脾胃。
4、节制性欲,防止自然流产,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更宜注意。
5、做好产前定期检查,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或矫正。
二、辨证论治,胎气着眼
妇女在怀孕期间,一方面要供给胎儿的营养,容易形成气血的偏虚;另一方面,胎儿逐渐长大,影响气机的升降,容易导致气滞、湿停、痰郁等病变。
诊治时除了通过四诊的搜集和八纲的分辨,找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外,还必须着眼于胎气的健全与否。
因为母病可以影响胎儿,胎动不安也可以引起母病。辨证施治时必须注意这一点。例如:
孕妇感受热邪而致胎漏下血者,治疗当清其母热为主,热退则漏血自止;胎气壅滞而致母病腹痛者,当以顺气安胎法治之,气顺则腹痛自除。
三、脾肾为主,兼以养肝
胎前病虽然也有内伤外感的分别,但总的来说,多由于受孕之后,生理上发生特殊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而致病。
故治疗多从协调脏腑气血阴阳入手,不使有偏盛偏衰,其中以补肾扶脾为主。
因肾为藏精而系胞,是先天之本,补肾即可以起到固胎作用;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扶脾就能益气血之源。本固血足,则胎安而母体亦健。
肝藏血而主升发,是体阴而用阳之脏,为冲脉之所系,故柔肝养血之法,亦在所常用。肝血充足,生机蓬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也有良好作用。
四、“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这两句,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明平人或病人,都必须注重饮食调养。在临床上,某些病证的后期调理和机体的康复,都有赖于饮食营养的调剂。
胎前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引起,因此通过“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饮食营养调剂,尤为必要。“谷肉果菜”是营养的物质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来源,如果能善于摄取各种饮食营养,以促进脏腑气血充沛,阴阳协调,从而达到母安胎固的目的。
↓点击搜索关键词,查看相关好文↓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广西中医学院《中医教学》1976年丨作者/班秀文丨荐稿/张春云丨编辑/居业、思含丨校对/王勤莉。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下载【灵兰中医app】免费学习近200本中医古籍近7000篇中医好文
戳此下载灵兰中医app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