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疼痛达40余小时的病案,用“倒邪法”而安
2023/4/12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348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临床中,我们的治法多种多样,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今天我们介绍一种治法,名为“倒邪法”,并举验案来说明其特殊之处。

     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点赞】【在看】建立深度阅读(友谊)关系

     倒邪法1例治验

     作者/王业龙

     倒邪法由伤寒论蜜煎导法和通下法演绎而来,不同于蜜煎导法(只宜待其自便时,以蜜纳入谷道,因其势而导之,使大便排出),亦不同于西医灌肠法(用于排便、排气、给药,补充营养及液体或清洗肠道)而是在患者不能口服的情况下,通过对患者的辨证论治,处以对症方药,借直肠输注入药液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倒邪法或者说是中医通下法的变用,自《内经》提出下法之后,历代医家无不注重通下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东汉张仲景创大承气及其类方,《伤寒杂病论》在36个方剂中使用了大黄等通下药物。华佗的《中藏经》载方62个,其中15个方中有大黄。

     张子和对通下法认识更为精辟,他指出:

    

     凡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在内,都应逐去,宜用下法;下法能使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再如将通下法用于疮疡肿毒。

     明清时期通下法广泛用于温热病、湿热病,许多传染病采用通下法以实现“祛邪逐秽”。清代唐容川、王清任、张锡纯等名医均对通下法有深入的研究,不仅将本法分为寒下、润下、攻补兼施等,还和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和解阴阳等法合用,其适应证也突破了伤寒、杂病、温病的范围。

     但由于疾病的千变万化、邪气轻重不同,如积聚陈莝于中,糟粕滞于肠(胃)腑,壅塞不通,水药入胃,旋即吐出,愈极愈吐,愈吐胃气愈损,胃液愈枯,肠腑愈结,必须改用倒邪法,根据病因、病机辨证处方用药,煎成药液输注入直肠,使药液在肠道局部渗灌吸收,直接发挥治疗作用,使病邪(陈莝和糟粕)随大便泻出,腑气一通,病随邪去。

     病案

     鲍某,女,34岁,患肝管结石疼痛发作,某医院住院2日,经抗炎解痉治疗,上腹疼痛缓解,现左下腹脐旁剧痛,胀痛攻逆,按之有条索状物,疼痛达40余小时,病人几近休克。

     查无手术指征、院方嘱继续抗炎治疗,病家不愿,转诊中医。首予开塞露一支塞肛,移时解出数枚硬粪如蚕豆大,疼痛终不休减。渐至加重,呻吟徹骨,涕泪交流,痛不欲生,镇痛、解痉毫无效验。

     询知病人于发作前曾有过度劳累,饮食不节(食豆面)史,今糟粕结滞于中,腑气不通,痛不能减。急取厚朴50g,莱菔子炒50g,枳壳20g,芒硝30g,以水400毫升,先煮前三味去渣冲芒硝成250ml,于100ml注射器接灌肠器皮管插入肛门第次注入药液,嘱半小时内不要登厕。

     药后数分钟开始呃气,继则全腹有气窜逆,肠鸣开始,40min后排出药液。2h后排出半痰孟褐黄色粪便,恶臭异常,腹痛始减。是夜3时许胃脘疼痛,约半小时后渐安。

     解析

     该方聚行气除满、宽中散结、泻下通便为一方,量大功专。

     方中厚朴辛温性热,泻结除满,现代药理研究有肌肉松驰作用;莱菔子下气宽中,消痰涎,除宿食,攻胃肠积滞,现代药理研究有治便秘的作用;大黄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化瘀、解毒,迅速善走,荡涤积垢,无坚不破,现代药理研究主要成分有番泻甙,有泻下作用;芒硝咸寒软坚,通燥结,与大黄相须而治,破蓄积,除痰癖,有推陈致新之功。

     芒硝中的主要成分硫酸钠,入肠腔后其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粘膜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盐溶液,保持大量水分,肠道被扩张,引起机械性刺激,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燥结糟粕的排泄。

     前述病例在治疗非常棘手的时刻,手术不能,治无效验,病情日甚,进退维艰,仅此倒邪法一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足见祖国医学宝库中多宝多玉,有待发掘,有待提高。

    

     ↓点击搜索关键词,查看相关好文↓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光明中医》(2004)丨作者/王业龙丨荐稿/张春云丨编辑/居业、思含?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下载【灵兰中医app】免费学习

     近200本中医古籍

     近7000篇中医好文

    

    

    戳此下载灵兰中医app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