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二十多年看过的病,疗效好的固然有一些,但“不见效”的也不少
2023/4/27 6:30:0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349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总是有很多书友让小编找误诊误治医案,认为此类医案有价值。小编也找来了,也发过了,但有人留言的着眼点竟然在“这都能治错,是个庸医”等等。若以这种心态看误治医案,那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傲慢,于己学不到任何东西;于他人,谁还敢把自己误治的医案写出来呢?本文何绍奇先生的这三则误治医案,方方面面分析很到位,若大家把自己代入进去,认真阅读,必能有所收获。
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点赞】【在看】建立深度阅读(友谊)关系
临症得失录
作者/何绍奇
简介:何绍奇,1943-2005,四川省江油县人。20余岁,即在当地以医名。1978年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研究生班。主要代表著作有《现代中医内科学》(主编)、《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等。
在一个医生的医疗生涯中,总是有得有失。我这二十多年里所看过的病,疗效好的病例固然有一些,但不见效的亦复不少。
如果如实地把一些案例的前后经过写出来,看得在何处,失在何处,何以能得,何以会失,则今日之失,作为教训吸取,就可以成为它日之得的基础;今日之得,作为经验总结,目的也就在减少日后之失。
这样,于己于人,都会有些用处。于是而有此作,“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这就是我的态度。
一、气虚发热
张某,女,13岁,中学生,住北京。初诊时间:1982年5月13日。
患者于十天前发热,体温在37.5一38℃之间,除发热外,无明显自觉症状,父母认为感冒,给服感留退热冲剂银翘解毒片等,一直无效。
今见:发热十天,抚其前额、手心均热,外形瘦长(身高1米63),饮食、睡眠、二便均正常,奔跑、活动后有汗,有时渴,有时不渴;脉浮大稍数,舌质舌苔均无异常。
看到这里,请各位书友会暂停一下,不要看后面的分析。如果是你看此病,应该定何种治法?
根据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无证可辩。既然发热,时汗出而渴,最大可能是外感之邪已离表分,邪初入气,无汗之热当汗,有汗之热当清,加之时当夏初,此际用甘寒清热生津,谅可收效,于是用仲景竹叶石膏汤原方,嘱服三剂,三日后,热已退。
讵知一周后,又复发如前,再用竹叶石膏汤五六剂,发热如故。
此后即转延西医检查治疗,有疑为肝炎者,有疑为风湿热者,而查肝功、血象均正常;有疑龋齿未拔,为原发病灶者,为治牙病,牙病愈而仍然发热,最后诊为“咽炎”,每天注射青、链霉素,同时要求中药,乃为处玄麦甘桔汤加银花、连翘、射干、僵蚕之类;历时二周。其热仍始终不退。
请先不要看后面作者的分析,你觉得为啥竹叶石膏汤初用有效?为什么后面再用无效?
反复筹思,乃恍然大悟:
①长期用清热、解毒、养阴无效,既非寒在表,凉药冰伏,又无兼挟湿、食、瘀、痰、郁的任何表现,便应考虑其热为虚热的可能性。
②患者无任何阴虚内热之证,而数月前耳前部痿管术后创口不微,已提示气虚,故当以气虚发热的可能性大。
③患者系少年,虽无典型的乏力、自汗、少气、懒言、食少、便潮等气虚证表现,但体型清瘦、面黄,又喜好运动,奔跑跳跃,几无时或止,似可以从劳倦伤气的角度考虑,气虚,虚火浮越。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为拟补中益气汤方,益气,补中,升阳,俾火安其位,而其热自退,方用:党参13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大枣10克,生姜二片。
服四剂,四日内,只有两次试表为37.6C,余均正常温度。药既收效,不妨再进,考虑到长期用苦寒药伤阳,更于原方加桂枝6克,制附片10克,仙灵脾10克,组成甘温辛热复方,服三剂,体温即至正常,且从此再未发低烧。(编辑按:本文发表于1985年)
二、乳廦
何某,男,50岁,四川省绵阳市某干部。
患者于1982年5月9月发现左侧乳头内陷,乳头下有一核桃大之肿块,能推动,无疼痛感。11日在地区医院检查、照片,拟诊为男性乳腺癌。当天下午赴成都,川医病理科、门诊均认为是乳腺癌。
5月20日收入院,25日手术,术中活检,结果为良性,乃改诊断为“男性乳腺增生病”。认为可能与患者过去患前列腺炎,较早时间服用雌激素引起内分泌紊乱有关。
返绵后,至8月中旬,右侧乳头下又出现核桃大的肿块,地区医院诊断为“右侧乳腺小叶增生”,建议试服中药。在当地前后用疏肝理气、活血化接,软坚散结中药二十余剂,无明显效果,于是来信要求处方。
笔者当时寄去处方,柴胡、香附、积壳、桔梗、丹参、荔橘核、蒺藜、青皮、牡蛎、夏枯草、川楝子、赤芍等。服二十剂,了无寸效,又来信相商。
看到这里,如果是你看此病,应该定何种治法?自然是不能疏肝理气了。
反复分析病情,认为:
①乳头为足厥阴肝经经脉所过之处,故乳头疾患,从肝考虑,理气疏肝,本为常法,但久服无效,且年届五十,提示要进一步考虑冲任失调。
②冲任隶于肝肾,故在一定意义上,补肝肾即补冲任,故当以补肝肾为大法。
③结块久结不散,无红灼疼痛,则属阴寒,非温通无以祛寒散结,此外,还要考虑到结聚之处,气血不行,易于留痰停瘀的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拟方如下:
熟地30克,老麂角6克(研粉分二次冲服),炮干姜6克,麻黄3克,肉桂4克,当归10克,丹参12克,淫羊藿12克,炒白芥子10克,法半夏10克,青陈皮各6克,甘草3克。
此王洪绪阳和汤加味方。重用熟地,加以当归、淫羊藿温养冲任,炮干姜、肉桂、麻黄温阳散寒,半夏、白芥子化痰散结,青陈皮、丹参调理气血,王氏原方用鹿胶,今改用老麂角,则兼取其活血攻坚之长。
上方服至十五剂,乳部肿块开始缩小,坚持服至二十六剂,即完全消散。至今多次检查,未见复发。(编辑按:本文发表于1985年)
附注:老麂角甚坚硬,很难研粉,如以羊油或其他动物油涂麂角片上,置火上反复翻烤,即易研粉。
三、脊痛
罗某,女,45岁,北京市某餐厅工人。初诊时间:1983年10月17日。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十年,浮肿二年,最近背脊疼痛二月,曾在我院内科门诊,用木瓜、防己、五加皮、乳香,没药、丹参、红花、桑寄生、豨签草等祛风湿、通经络中药二周,无效。
察其面色?白,面部、下肢浮肿。自诉腰脊至项部一段疼痛、发凉,乏力,短气,自汗。饮食、睡眠尚好,唯大便每日2-8次,常不成形,小便清长;脉沉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血压200/120毫米汞柱。
患者血压那么高,在你的临床经验中,温补药物能不能用呢?
证属脾肾阳虚水泛,拟温壮元阳,兼散水气,方宗附子汤、真武汤二方加味:
制附片15克(先煎四十分钟),白术20克,党参15克,黄芪25克,肉桂3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淫羊藿20克,茯苓25克,仙茅10克,老麂角15克,桑寄生30克,杜仲30克,怀牛膝15克,生姜五片。四剂。
病人血压高,用大剂温补,能无顾虑否?我的分析是:
①从临床表现看,尽为阳虚之象。患者脊痛,脊柱为督脉所经之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今疼痛并有凉感,显然是阳气虚衰,失于温煦。
②高血压病,中医如何认识?是否凡高血压者都是阴虚阳亢,需要滋阴泻热平肝?不一定,其实也有不少属气虚、阳虚者,应以见证为凭,辨证论治。
③有建议:不妨适当加入潜阳药,或者木香、草决明、汉防已等“降压药”,以策安全。我认为无用潜阳药的适应证,既为阳虚,也无用凉药之理,因而不用。
二诊(10月28日)服药八剂,脊痛减轻,浮肿如故。血压170/100毫米汞柱。原方再进八到十五剂。三诊:脊痛愈,浮肿亦基本消退。血压150/96毫米汞柱。停药。
此患者服温补剂几近一月,主症解除,服药期间,血压不仅未升高,反而略有下降。
↓点击搜索关键词,查看相关好文↓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5)》丨作者/何绍奇丨荐稿/张春云丨编辑/居业、思含丨校对/朱名扬。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为什么医术还可以,但是门诊却一直不温不火?复诊率低、流失多,真的只是疗效不好、医术不够的问题嘛?什么样的门诊结构,容易出问题?哪些自以为可以的定价策略,可能限制住了你……
4月27日晚19:30,来书友会直播间,听林志欣老师分享:门诊量瓶颈的医生,不得不知的6个关键!
欢迎点击下方卡片预约直播
行医课招生即将截止
↓↓长按识别二维码,火速抢位
戳此增长行医智慧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