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读懂中医最深奥的学问:五运六气!
2022/9/17 6:30:00 中医思维十


中医老苗说
适合中医爱好者入门和健康从业者提升基础理论的《中医基础入门》训练营已经上线,中医老苗主讲,赠送大熊《中医入门学习笔记》6册和学习进度手册,用190天构筑中医基础,真正入门中医(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五运六气看似是很复杂的理论,其实只要明白了基本原理,则可以非常简单地推导出其中的运气条件。本文从五运六气的总体出发,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五运六气的整体框架,包含了五运六气的基础框架内容,如能够深入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掌握五运六气的基本规律,也是入门整体内容的不错选择。能细读、能深思、能实行,则大有所益!
缘起
雅斯贝尔斯说“哲学起源于惊奇”,譬如人民看见了雷电,就会觉得很奇怪,西方就有科学家去捕捉雷电,但是很多人见识过雷电的危害后,就知道雷电会致命。比如,在中国,谁要是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就会被天打雷劈。
哲学,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是所谓的“道”,研究的不是一个小小的实物,但同时研究每一个实物。在很多学问的开端,都有一个问。比如《楚辞》中有一篇文章“天问”就很好地体现了远古文明对这个世界的困惑与心态。只不过,中国是一个善于总结的民族,是一个极其重视历史的民族,所以历史上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们都会总结凝练,最后形成理论,被“藏诸名山,传诸后世”,所有这些学问的渊源是《周易》。《周易》学问渊源是上古圣人的“仰观俯察”,得天地之象,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有这些基础,才有整个中华文化的后续发展,甚至在殷商时期,人民崇拜的是天空中飞的玄鸟,也就是现代大家知道的燕子。其实,燕子之所以成为图腾,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燕子是候鸟,可以指示节气变化;二是燕子是天空中飞翔的动物,具有一定的天文属性。
现代很少有人会关注天文,因为我们对气候的求知欲并没有以前那么强烈,而古人的经验又足以让我们正确地进行生产。但是,正是因为我们对天象的关注没有太在意,很多时候气候的预测就会出错,不能很好地提前预知。五运六气的运用也是如此,所以要更加精准地预测,对五运六气这门起源于天文学的学问就必须回到根源,从头学起。
农业文明是靠天吃饭的,所以气候是所要关注的要点。五运六气就是这么一种学问,其包含了两个体系,一个是五运体系,另一个是六气体系,这两个体系都可以很好地解释很多问题,但是如果要非常精准地预测,就必须结合起来。
经过古人的几千年经验总结,天象内容基本被隐去了,留下的是纯粹数学的问题,就是模型推导一个过程,在实施预测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观测天象加以精准化。
五运六气的作用
大家可能见识过五运六气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以及治疗疾病效果非常好。五运六气这门理论,是整个农业社会的经验总结,蕴含了中华民族古老哲学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曾说“以往的哲学家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个正确的理论不但可以解释世界,还能预测世界,改变世界,这才是理论的作用和力量。
五运六气拥有三种能力:一预测,能精准预测未来的气候,也能预测未来疾病;二解释,如为什么有很多人出现皮肤病,会痔疮加重等问题;三改变世界,当这种理论被掌握之后,人就会得到力量,就能改造世界。

五运六气的人类观
在中国的哲学中,存在很多派别,不同的派别对于人类社会的形成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个非常盛行的文化就是将人类看成“虫”,对,没错,闻一多就曾经考证,说“伏羲是一只虫,大禹也是一只虫”,其实这就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观点,从虫崇拜到蛇崇拜只是第一步的升华,再从蛇崇拜到龙崇拜则是第二步的升华。
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一直的基础就是,物分动植,动物则得阳气,天气较重,植物则得地气,阴气较重,仅此而已。但是对于所有的动物,人类都把它们看成是虫子,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五虫”,人就属于裸虫,五行属土,所以从这个观念上来说,李东垣脾胃论的基础就更加稳固了。
五虫的观念一旦确立,就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很多预测及生产指导,比如每逢木年,因为木克土,对于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生殖问题,这对于计划生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虽然,对于个体来说,这种统计学的数据没有太大的直接意义,但是对于群体来说,就非常有意义了。
五运太过不及的推导过程
天以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以五脏化五气,以生忧思惊恐悲,五运对应的关系非常多,可与五行相对应,也可与五脏对应,也可与五方对应,最重要的是对应五气,就是生长化收藏。
生长化收藏是天气最重要的表现,因为气有多少,所以也会有五运的太过不及,对应着生长化收藏的太过与不及,这个就成为了我们预测的核心。生长化收藏的太过不及在时间上则对应春夏秋冬的气温变化和春夏秋冬的时间长短。
所谓的太过不及,按照时间观念来推测,则是“不至而至,是为太过”“至而不至,是为不及”。如立春了,但是还没有感觉春天的天气,这就是春不及,也就是木不及,生发之气不及;所谓的太过,比如有的时候还没有立春,但是风也不冷了,水也不刺骨了,这就是太过。对应于人,则是肝木太过,生发之气太强,出现肝脾不和,会导致腹痛以及眼睛、肝等方面的问题,原则上会采取泄肝的治疗方法。
春天过后,生发之气之余,便是生长之气。一般来说,对于人而言,冬长肥,春开始减肥,而肝木旺之人,也就是肝胆疏泄作用强的人,是很难长肥的,长肥的人一般都是肝胆疏泄不旺的人,而生长之气很强的,所以中国古代对于木型人的定义就是比较瘦。肥胖的人很多都会患脂肪肝之类的疾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厌恶油腻,经常性的头晕,也就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生发与生长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同时也存在区别,生发是比较缓慢的,是木性的,而生长则是火性的,是迅猛的。生发长的主要是叶子,是光合作用的工具,而生长之气则主要长的是枝干,是植物长大的必需品。根据一年的木太过不及,火的太过不及,就可以很好地推测这一年的农作物生长过程,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也可以作为指导中医药治病的物候。因此,学习五运六气最重要的不是公式,而是训练一种观测物候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治病的过程中。
生长之后,便是化,也就是土的功能,土太过,对应的就是湿热之气太过,湿热之气太过在长夏季节,就意味着动植物可以存储更多的糖分,所以这种条件下很多植物就可以非常好地收获了。比如,我们都知道拉菲红酒最好的是1982年的,为什么呢?因为1982年的葡萄获得了丰收,而且非常的好。究其原因,1982年是壬戌年,壬戌年是丁壬化木,主运是木太过—火不及—土太过—金不及—水太过,在葡萄生长的夏天,是火不及,所以葡萄的枝叶不会太茂盛,一般情况下枝叶不能太茂盛了,太茂盛则结果不多,而土太过刚好在葡萄成熟的季节,而且主运、客运都是土太过,所以那年的长夏季节,葡萄结果非常好。同理,我们可以预测一下下一批高端红酒会是什么年份的了。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长夏代表什么?代表湿热,也就是说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热,一个是湿,有这两个要素才是长夏,才是土太过,才会出现化气足。
长夏之后,便是秋,也就是金的太过与不及,金太过则肃杀之气太强,也就会出现立秋开始就秋意明显,收气强则会出现大地干燥,皮肤干燥,出现树叶落得早,而枫叶、银杏叶这种景观性的植物在金太过的年份会出现比较早的落叶。
冬季对应的是水太过与不及,水与土不一样,虽然都是湿邪,但是,水着重的是寒,长夏着重的是热,而夏天注重的是火,所以我们在区别概念时要有很强的分辨意识。
以上就是基本原理,主运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分为五步,万年不变。参照当年年天干的合化口诀,“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然后根据天干的阴阳属性,就可以确定中运的太过与不及。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阳干之年为太过,阴干之年为不及。通过年天干就能判断当年的中运(即年运,是当年运气的主要特点),比如2018年是戊戌年,戊癸化火,戊为阳干,所以2018年是中运为火太过的年份。
确定中运之后,就可以确定2018年的四季的特色了,因为中运火太过,也就是说2018年夏天会出现非常热的现象,同时因为火太过就会克制金,所以2018年的金属性的疾病会非常多,皮肤病将异常严重,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要着重考虑因为中运的太过不及而导致生克失衡产生的五行不平衡。
主运第二步是火太过,则生火的木必然会不及,所以2018年主运第一步是木不及,而火所生的土则是不及,土不及,则土生的金会出现太过的问题,金太过则生出水不及。这就是五运预测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原则:太少相生。一年四季按照太少相生的规则,就有了一年五行的大格局,这个大格局又会有其他的五行之间的不平衡。
因为五行之间不仅仅是相克,而是共有生克制化四种关系,所以还需要考虑众多其他的平衡。比如,还是以2018年为例,根据中运火太过可以推测当年的主运五步:木不及,火太过,土不及,金太过,水不及,在这五个五行中,火太过克金,金也太过,所以关系虽然紧张,但还是有一定的抵挡能力的。但是,金太过,而木不及,这就有点力量悬殊了,所以2018年在治病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肝木,正是因为如此,2018年治病时加点补肾的药,疗效会非常好,因为补肾则有水滋肝涵木,可以克制心火,当然了这些都可以推导到其他的年份。
定了主运之后,就是定客运,客运是按照主运五步运的太过不及,然后以中运作为第一步客运,比如2018年的中运是火太过,所以客运的第一步运就是火太过,然后土不及,土不及之后便是金太过,然后水不及。但是水不及之后不是木太过,而是木不及,因为火太过之母必定是木不及。
定了主客运,就可以基本确定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可以确定一年四季的发病规律。当然,其中的运用与深入的配方,则需要根据五行之间的太过不及与多个五行之间的平衡来确定。

六气司天在泉的推导过程
五运六气,主要包括了两个系统,一个是五运系统,一个是六气系统,六气系统比较简单,没有所谓的太过不及,但是也有一个司天在泉,司天在泉是六气中最为重要的。
六气之中主气永远是一样的,不管什么年份都是厥阴风木开始,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依次排列,所以这个是常,没有太多变化,非常好掌握。当然,个人觉得应该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样排起来预测更准,且主客气的排列可以一致起来。
在主气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下,就必须看客气了,而客气的确定是由司天在泉决定的。《黄帝内经》里有一个口诀“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己亥之岁,上见厥阴”,所谓的上见,其实就是司天。而司天之气在客气中就是三之气,在泉之气是六之气。比如2018年(戊戌年)的司天之气是太阳寒水,在泉之气就是太阴湿土。所以三之气是太阳寒水,太阳是三阳;所以往前便有一阳生二阳,二阳生三阳;往后则三阳生一阴,一阴生二阴,二阴生三阴。
一阳,就是少阳,的二阳就是阳明,的三阳就是太阳;一阴,就是厥阴,二阴就是少阴,三阴就是太阴。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为三之气,在泉为六之气,先用年地支定司天在泉之气,前后循序推理,就能定出一年的客气。司天在泉总是固定成对出现,太阳寒水配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配厥阴风木,阳明燥金配少阴君火,其中一个司天,另一个必定在泉。
如2018年的主气,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根据2018年(戊戌年)属于辰戌之岁(以年地支而定),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客气的三之气就是太阳寒水,往前推一之气就是一阳,是少阳相火,二之气就是阳明燥金,四之气就是厥阴风木,五之气就是少阴君火,六之气就是太阴湿土。
司天与在泉的区别是,前半年司天主导,后半年在泉主导,因此2018年清明节之际居然出现了下雪的天气,同时也有冻裂干燥的现象,其实这就是太阳寒水发挥的作用,太阳寒水前面还有一个阳明燥金,金生水,水非常足,导致少阴君火这个主气出现了部分时候的缺席。当然了,在五运来看,第二步主运是火太过,客运是土不及,所以干燥异常,且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所以寒水有机会肆虐。
其他的年份都可以类推,推出来之后,有了司天在泉、中运、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就可得出相对应的气候特色,推出常见的疾病,并找出治疗疾病的出路。
六、五运六气的合化
五运六气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两个系统,五运主导的是太阳及五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六气主导的则是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所以有的时候,五运预测更加全面,而六气预测因为分得更细一些,也有一些优势。但是不管如何,五运六气必须结合起来,不然就会预测不准,如何结合呢?
通过阴阳五运,则可以把所有这些要素都结合起来,比如五运有属性,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属性,六气之中厥阴属木,少阴、少阳属火,太阴属土,阳明属金,太阳属水,五行是五运六气的共同特点,所以这个非常重要。
五运六气通过天干地支可以加临在一起,通过五行又可以合起来,其中就有一个生克制化的关系。
所谓的生,就是五行之间的顺序相生,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果土跟金在一起,很显然会削弱土性,增强金性,也就是说湿气的特色会少一点,而燥气的特色会加重。
所谓的克,就是一个五行可以制住另外一个五行,比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的关系是所有五行中最大的关系,所以在运用五运和六气的时候,着重要考虑的就是克的关系。
所谓的制,其实就是五运六气的子复母仇。所谓的化,是一种化敌为友的关系,《黄帝内经》一直在强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例如所谓的生是木生火,而所谓的化则是在水克火的中间用一个木,就可以泄水,生火,水的力量减轻了,而火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所以这种关系就叫作化。
明白了生克制化之间的关系,再回过头来解读五运六气,那就是手到擒来了。
五运六气与疾病
明白了五运六气的核心是五行,而五行最重要的是生克制化与太过不及,那就可以很好地运用了。
首先要明白五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人体的五行,确定疾病的证型。如,2018年是火太过,那么就容易出现火克金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太阳寒水司天,也就是说寒与火相互交叉,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还是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水克火,五运中金克木又太过,因此2018年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适当地补肾。

五运六气与地震等灾难的关系
2018年恰值汶川地震十周年祭,进入正题之前,我们还是来回顾一下上古人民对于灾难的认识吧。最早有关于灾难的记载,当属《尚书》了,但是尚书的记载只是记载,并无一定的规律,更没有预测,到了孔子的《春秋》才慢慢开始用时间与灾难相结合,左丘明作《左氏春秋传》时,开始记载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对于灾难的解释,但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
进入汉代之后,很多人开始寻找解释自然灾难的途径,最为成功的就是董仲舒,他提出了人类史上一个最大的命题,就是“天人感应”。天人感应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灾异学说,也就是大自然的灾难,不一定是天灾,人祸也在其中之内。
这个学说,在现代也很流行,如关于汶川地震最让人愤怒的不是地震死了那么多人,而是豆腐渣工程导致的伤亡。按照董仲舒的观点,这就是典型的在上位的某些人有所失德导致的(在当代则是指一些贪腐官员)。后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很多观点都是来自于董仲舒,可以说整个汉代的哲学发展都是如此。
在董仲舒的影响下,后世的哲学家在解释这些灾异现象时就有哲学基础,就有了合法性,如后来的刘向、京房等。
地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按照京房等的说法,就是下强而上弱,所以会出现山崩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金木水火殄土。并且在整个灾异事件过程中,可以看到阴雨的现象,因此解释时也说阳气郁闭,阴气不能下行。回想2008年地震,其实明确有的一个现象就是地震之后又阴雨绵绵。
其实,这些预测,在汉代人的眼中已经非常神秘了,因为能够预测这些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掌握了《周易》的人。汉代的《周易》,很明显的一个特色就是与四时五行相结合,稍学一点《周易》就会发现,这两者必须合流,才能预测准确。而到了唐代,才真正做到科学化、可操作化。
这个体系就是五运六气体系,它将古代最容易让人迷惑的日食、月食、大雾、冰雹、雨后天晴等现象进行很好的解释,其中地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灾异,而五运六气体系也给出了解释。“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在五运六气的体系内,出现土郁则会有地震,而地震之后多半伴随着阴雨天气。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土郁?在五运六气的体系之内,在土不及(而且这种土不及是过度被抑制的)的年份才容易发生地震。土不及的年份有很多,其实2008年是火太过,而火太过再加上一个少阴君火司天,不过,土郁到底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发生,一直以来也是个争论的焦点。
不管这些预测是否有效,但仅仅从现象的角度,地震之后多半有阴雨天气,而地震之前必定有土气不化的现象,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和中医老苗从2021辛丑年的大寒之日开始给大家直播五运六气课程——运气七篇经文详解,每周一次,已经坚持了1年多,运气七篇讲解的内容也过半,讲到了第六篇《六元正纪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的内容主要讨论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的变化规律。
“天道可见,民气可调”。《六元正纪大论》在开篇就告诉我们:要认识、掌握不同年份六气变化的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因为六气产生的太过或不及对人产生的危害,用饮食或药物加以矫正、调整。

如何总结自然气候、物候以及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治疗规律的方法,黄帝向歧伯这样提问:“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可得闻乎?”
黄帝问得细致而全面,歧伯也回答得精炼到位,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歧伯告诉黄帝,“先立其年”,即先定出当年的具体年份;“以明其气”,即根据不同年份来确定各个年份的气化和物化现象。
那么,如何“先立其年”呢?《六微旨大论》中指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这里的“子甲相合,命曰岁立”,就是“先立其年”;“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就是“以明其气”。
也就是说,总结分析自然气候、物候,以及人体疾病发生和治疗规律的方法,首先就是用干支定出具体年份,然后就可以根据天干化五运,地支合三阴三阳六气等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和推算。
如果掌握了上述按干支分析计算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则自然变化规律就可以清清楚楚,人因岁运、岁气而发生的疾病就可以得到矫正和调治,阴阳盛衰也可以为人所掌握,玄远的天道就可以因此而变得近而清楚,不难了解。
2022壬寅年,同天符,厥阴在泉
2022年,按照干支纪年是壬寅年。我们之前已经学习过,十天干化五运的规则——丁壬化木,壬在十天干中的排位属于奇数,所以2022壬寅年,从岁运(主管全年)来讲是木运太过。
根据地支化六气的规则:寅申少阳相火司天(主管上半年)。少阳之政,即少阳相火司天的年份,其气候、物候以及疾病等特点。“少阳”属于三阴三阳中的“一阳”,按照“一阳”司天,那么“一阴”就会在泉,所以主管下半年的在泉之气就是“一阴”的厥阴风木。
所以,壬寅年一整年都是“风风火火”的一年,今年夏天罕见的高温已经验证了这一点。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根据五运六气理论,壬寅年为什么被称之为“同天符”之年呢?在五运六气中,同天符是指逢阳年(阳干),太过的岁运之气与在泉之客气相合。壬寅年,地支为寅,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运(也叫大运)为木运太过,壬年为阳年,太过的中运之气与在泉之客气在五行属性上相合,都为木,故为同天符。《六元正纪大论》中总结壬寅同天符之年的特点是“其运风鼓”,意思就是说壬寅年岁木太过,少阳相火司天,运气相互作用,风纵火势,火借风威,因此这一年的气候风比较多,也比较热。
太阳寒水客阳明燥金的五之气
秋分节气一到,就进入到一年之中的五之气。壬寅年五之气的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太阳寒水。五之气阶段包括四个节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秋分是一个有明确天文标识度的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黄帝内经》云:“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这句话是说冬至夏至前后的气温相差不会太多,基本在同一水平上下波动。春分秋分前后的气温则会升降分明,气候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昨天还很热,今天就会突然很凉,气温可以相差20度,这就是分这个节气的特异之处。在宋代编撰的《圣济总录》医书中,这么描述壬寅年的五之气:壬寅岁五之气,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水木相和,与金相得,当此一气,寒化早至,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用密。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宜苍,间谷宜稷,则寒不为邪。壬寅年五之气是从秋分节气开始的,具体日期时段是2022/09/23 3:00-2022/11/22 23:00,一共60天。主气为少商金,客气为太阳寒水,中运为木运,水生木,水木相和,金生水,金水相涵,在这一气里,阳热散去,太阳寒水之气加临,寒气即来,雨就下降,人身的腠理孔窍收敛闭藏,树木很早就凋零,人们应躲避寒邪,所以有医学常识的人,为了适应天时起居很谨慎。治疗时适宜针对太阳寒水这个客气来治,用苦味之物来补(苦味属火,水火既济以补之),用咸味之物泻(咸味属水,软坚以泻之),用苦味之物来坚硬,用辛味之物来润泽,岁谷(从厥阴风木这个在泉之气来说)宜吃青色的谷物(青色为木之色,补木),间谷(从太阳寒水这个在泉右间气来说)宜吃稷(稷米就是小米,属土,土克水,可制水),这样太阳寒水就不会成为寒邪对人体造成伤害。针对太阳寒水客阳明燥金的壬寅年五之气,中医老苗给大家出了一个香囊方,大家可以在从秋分到小雪这60天中,随身佩戴,也可以放在枕边,或者办公桌旁,用香囊散发出来的香药的气味,调和“太阳寒水客阳明燥金”的五之气。方子由四组药组成:苦温御寒:苍术、藁本辛以润之:荆芥、降香、小茴香、山奈温助脾肾:肉豆蔻、益智仁芳香避疫:菖蒲、艾叶香囊方中,选用苦温的苍术、藁本,目的是为了应对五之气客气为太阳寒水的特点,对抗外界寒邪对人体的影响。香囊方中还有一组“辛以润之”的药物组合,这个比较难理解,我们重点来解释一下。“ 辛以润之” 的说法, 最早记载在《素问· 至真要大论》 :“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也。” 后又逐渐演变成一种药性作用——辛润理论。然而辛味性开散,多含有挥发油,易耗气伤阴,《黄帝内经》为何称“辛以润之” 呢?辛昧无补益的作用,更谈不上滋阴生津,而其开散之性反而损耗阴液,所以“辛以润之”基本上与滋养阴液无关;其润燥的作用机理必然与其基本作用密不可分。“辛润"的用法不仅适用于津液失布的内燥,同样适用于感染外邪的外燥;通过辛味通阳的作用来化气行水,通过发散外邪的作用来祛除表邪。就人体的“燥” 而言,可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之“燥"即感受燥邪,而内伤之“燥"又有真假之分。内伤之“燥”中,真燥指人体因火邪伤阴或久病所致的全身津液匮乏,而假燥指滓液失布而引起的局部津液缺乏。张景岳曰“辛勿施于热燥”,如果津液匮乏所引起的真燥,越用辛昧药,津液就越加匮乏,故对真燥而言,辛无润燥之功。但对于外感燥邪和津液失布的假燥,辛味却能发挥有益的作用。对于现代人来说,外感燥邪和津液失布的假燥是常见的,所以香囊方中配置了荆芥、降香、小茴香、山奈,起到“辛以润之”的目的。第三组药对是肉豆蔻、益智仁,温脾暖肾,用以调和五之气太阳寒水客气引动的寒。香囊方中还有一组芳香避瘟药对:菖蒲、艾叶,它们起到芳香避疫的作用。最近一段时间,新冠疫情仍在此起彼伏,所以佩戴这个香囊还能有防疫、防流感的作用。如果你觉得自己制作这个配方的香囊比较麻烦,那么你可以购买我们已经手工制作好的壬寅三之气香囊礼盒,还能进入【壬寅年运气生活】训练营,享受以下福利:1 壬寅年五运六气特点及养生要点分析专题直播课内容不限时免费观看。2 教大家预防、应对壬寅年六气可能出现疾病的药茶方调理。进入【壬寅年运气生活】训练营方式:1 购买壬寅五之气香囊礼盒(49元/盒,含一个黄色锦囊和6个香囊药包,10天用一个,一气60天正好用完)。2 联系助教进入【壬寅年运气生活】训练营群,大家一边学习五运六气,一边时间“运气生活”。
五之气香囊会在秋分节气前,也就是壬寅年五之气开始前快递到训练营学员手中。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即可购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思维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