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s只是省钱工具
2017/8/15 19:15:30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上世纪80 年代,,美国第一个研制出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ystem,DRGs)为基础的预付费方式,有效地制约医院的医疗行为,激励医院降低成本,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因此,DRGs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省钱的工具,不是一个挣钱的方法。

     既然是个省钱工具,DRGs在推广过程中的难点有:

     1、医院或医生涉嫌作假

     胡大一教授在其微信公众号一文“制度缺陷导致诸多医生集体撒谎”中提到某个病案:某患者无任何胸部不适,医生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并动员做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按胡教授的说法,这是“明显在编造病史”。类似无病入院、小病大治、假出院等现象,都是在钻制度上的空子。而且在病案查询中还不一定能像胡教授一样发现问题,因为所写格式都是按照标准要求做的。

    

    

     2、推诿患者

     首先医疗机构不敢明目张胆地推诿患者,其次DRGs通过评分让收费有差异化,可以避免推诿患者,那么哪来的推诿呢?还是DRGs的标准问题。既然不同患者有不同评分标准,撇开作假,那么医生心里会有一杆秤,该收或多收哪些“值钱”的患者。对于那些“不值钱”的患者能不收尽量考虑让其去其他医院,譬如患有心衰、癌症终末期、褥疮等患者,医院肯定都不愿收。最终医患关系受到影响。

     3、大小医院的医疗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各级医院诊疗水平已经有差异,尤其是重大疾病患者肯定愿意或者有能力的前提下,去那些大医院看病。如果用DRGs评分,大医院的患者评分往往高于一些中小医院。未来大小医院的差距还有加速的趋势,大医院医生对于那些疑难杂症患者诊疗越做越熟练,小医院的医生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患者,更没有办法积累经验。本来两者的起跑线就不一样,现在一搞DRGs评分会更明显,患者分流了,医生水平也分流了。

     4、小医院的医生流失越来越严重

     如果小医院只能看小病,即DRGs评分低的病,那么医生在毕业挑选医院时会如何选择?要么甘愿去小医院,当小大夫,看DRGs评分低的病;要么就得进大医院,学技术,看DRGs评分高的病,才有机会将来成为专家。对于小医院的医生,一旦有机会去大医院进修,那么也会千方百计留在大医院,因为技术学完了,回去没有DRGs评分高的患者还是白忙活。

     DRGs有助于激励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迫使医院为获得利润主动降低成本,缩短住院天数,减少诱导性医疗费用支付,最终有利于费用控制。这些都是好的方面,同时多数发达国家也在实施这样的制度,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现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的医生收入都是居高不下,在医院的开支中占比也很高,而这才是DRGs推行的基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