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与受,是一种相互需要
2018/6/11 19:18:00诸任之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201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要求是这样的: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破题不难,如果能找到需要的价值,就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对于每年的6月11日来说,这样的需要又有另一番解读。因为6月11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这对于逝者是种延续,对于生者是种希望。

     今年春天的电视剧《美好生活》中,身为出版社编辑的梁晓慧(李小冉饰演)日夜沉浸在丧夫的悲伤情绪里,直到她得知丈夫心脏接受者的资料,却又犹豫起要不要去接近。另一边,徐天(张嘉译饰演)自从换上了一颗“别人的”心脏之后,整个人都变得和以前大不一样。虽然他也想知道心脏给予者的信息,但几番周折后却无奈器官捐献中心把这信息列为保密条款,无从得知。在两人的交往过程中,由于那颗“心”的存在,让他们越走越近。

    

     那么对于器官捐献者家属和受捐者来说,谁更需要谁呢?

     首先生者有需要。每年国内因为各种疾病需要器官移植的人数可达30万以上,而目前国内器官捐献的数量刚超过1万,这中间还有近30万的缺口。如果这只是数据统计,那么从家庭来看,也至少有近30万个家庭等待希望。其中还包括家庭的顶梁柱、劳动力等,如果有新的器官,或许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是一片天。

     那么对于逝者来说,也是一种需要。就像《美好生活》电视剧中描述的一样,当亲人的心脏在另一人身上跳动时,那么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捐献者虽然生命无法继续,但器官仍然在体现价值。电视剧用心脏移植更具有戏剧性,毕竟有“心有灵犀”一说。而且这样的爱已经从亲人延续到陌生人,更是一种大爱。

     就像中文字“人”一样,逝者和生者就是人字的两笔,相互依靠,各有所需。在接触过的,或者耳闻的捐献者家属口中,已经不是捐献器官,更多地是提及帮助他人。甚至受捐者认为接受了移植之后,全家人一方面对器官捐献者和捐献者家人十分感激,一方面也对器官捐献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形成共识,去世后也要捐献器官,继续帮助他人。这样的爱心可以接力和永续。

    

     目前国内有多个渠道可以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支付宝:在支付宝App首页搜索“器官捐献”,进入“施予受”志愿者登记网进行登记。

     微信: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进行报名登记。

     网站:登录“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网进行登记www.savelife.org.cn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进行登记www.codac.org.cn

     红十字会:到当地红十字会,填写并递交《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

     3月31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获悉,我国启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至今的8年间,我国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器官累计挽救了4.6万余人生命。年捐献和移植数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二。

     现在,期待你的加入!

    

     了解更多医学人文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