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2018/10/2 20:39:19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最近娱乐圈出了个“奇事”,《环球日报》总编辑胡锡进先生对两部电影做了点评,发表到微博上,引发了公众的讨论。9月24日,胡总编先对贾樟柯导演的《江湖儿女》发表观后感:

    

     10月1日,又对张艺谋导演的《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从字里行间,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他的意见。当然,作为每一个观影者有自己的观后感无可非议,或许还和身边的好友分享、争议,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只是胡总编拥有一千六百万粉丝,或许他的一句话,会引来相当多的回头率,而很多专业影评人都无法做到这样的影响力。那么,作为普通人,应该相信谁的意见比较好呢?

     如果说针对电影,可能有人认为我小题大做,听谁的都可以,那么作为患者,是该听什么人的意见呢?从万方数据库搜索“不遵医嘱”,可以搜到2950篇文献,近一年的都有317篇。患者似乎不是那么听话的。患者的依从性却是治疗好坏的关键之一。

    

     最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生物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两位科学家在肿瘤免疫学的贡献。肿瘤免疫治疗一下子成为热搜,不过请别忘了两年前的魏则西事件。2016年4月1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岁学生魏则西因滑膜肉瘤病逝。他去世前在知乎网站撰写治疗经过时称,在百度上搜索出武警北京第二医院的生物免疫疗法。2016年5月5日,就在魏则西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之后,国家卫计委发布消息叫停了生物免疫治疗。国家卫计委随后颁布规定,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属于临床研究,不能进入临床医疗应用。

     从专业人士的角度,立马能分辨诺奖和魏则西这两件事的差别,而对于普通大众,如何区分该听谁的?有人会说当然听专业人士的。既然讲到这,我们再换个角度看看。诺贝尔奖颁布后,另一则新闻也同样热传:科学评价不应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专访陈列平

    

     陈列平,现任耶鲁大学肿瘤免疫中心主任。在癌症治疗中发现 PD-1/PD-L1 信号通路,2013 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最为重要的科学突破。 陈列平的同事、耶鲁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耶鲁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员傅新元在朋友圈里转了一段陈列平颁奖当天早上接受《自然杂志》Nature采访时的一段评论。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It proves thatpromotion of work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work itself…”(宣传自己的工作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同样在肿瘤免疫治疗有所贡献,诺贝尔奖没有颁给陈列平教授,评奖委员会当然有他们的原因。或许陈列平教授所说的可能也算原因之一。做的好,更要懂得宣传。反之,专业人士不做宣传,那么普通大众接受到的可能就是非专业意见。甚至于,类似胡锡进总编的“影评”还能左右大家的看法。

     最后,引用朋友圈一位医生的话:“诺贝尔奖成了科普热点,蛮好蛮好,就是不要过度解读,尤其变成商家的伪科学宣传才好。”而我想和各位医生说的是如何提升主流渠道的科普声音是值得关注的。

     了解更多医学人文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