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和体验
2019/1/13 19:28:00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最近有朋友说开阑尾了,只住了两天医院就出院了。我说:哇,现在的效率好高啊,要知道二十年前开个阑尾差不多要住一个星期,等伤口拆完线,长好没事才让出院的。朋友很得意的还给我看了他肚子上的伤口,很小的疤痕,几乎看不出来。朋友解释说现在的腹腔镜技术,前一天开,第二天就可以考虑出院了。术前检查在门诊就做完了,出院后过几天去看个门诊复查一次也就可以了。
如果说这只是一种新技术带来的医疗效率提升,那么可以列举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无论是检查、诊断,还是治疗、随访等,各种先进的手段在淘汰以往的流程和方法,让患者受益。这也非常符合国民经济大力发展同时带来的医疗进步。然而,如果问大部分人对于看病的医疗体验,估计就没有那么乐观了。看病难依然还是老大难。
《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书中指出,如果做缝衣针,十个工人分别做流程中的一项,比一个工人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做,效率高得多。劳动分工被正式提出来,这也是商业效率不断提升的基本理论。因此,在现代医院里,区别与古代的坐堂医生,绝大部分的诊疗流程都是分工完成的。譬如手术过程中,有开刀医生、麻醉医生、护士等人员组成。而手术只是诊疗的一部分环节,看病的环节是从患者就医开始的,直到离开为止。
就拿木桶理论来说,木桶内装水的容量根据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那么效率高的新技术,只提升了最长的那块木板,如果没有改变短的那块,或许患者的满意度还是那样。因此,任何一个与患者接触的环节,都会影响到患者的体验,影响到患者对医疗机构的认可。而这些不是临床医生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医院的系统管理问题。
譬如流感来了,就医的人数倍增,拿到号都已经上百,甚至几百以后,医生的压力当然巨大。可患者的心里却是哇凉哇凉的。排队不失为是公平的方法,可不排除有潜在风险的患者被排在后面,引起更严重的后果。除了增派人员,分类、分流、分管不同的患者,是医院管理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譬如挂号设备的引进,为了减少人工,然而医院里的场景却是设备前面空空荡荡,而人工窗口依然鱼龙长队。好比新技术的运用需要一个导入期,简化流程的前提是患者已经熟悉和掌握使用方法,那么挂号设备前仍然需要人手来协助指导,并不是引进设备,就不需要人手了。
再譬如多学科合作,共同诊疗患者。从单一学科来说,新技术往往带来的是效率提升,一旦涉及跨学科,有时不但效率没有提升,还会出现拖拉的情况,这往往和医院的考核有关。如果考核都是按科室为单位,不是按患者为单位来进行的话,那么科室当然只考虑自身利益问题,而考核以患者为中心,那么科室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时,往往合作就会产生。因此还是个管理问题。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作者大卫·李嘉图进一步阐明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葡萄牙工人酿酒效率更高,而英国工人更擅长织布,所以让人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领域,并与对方进行贸易,才能获得双赢。医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发展,这个时代更需要医疗管理的发展,大众并不清楚自己获得的医疗技术,更多的感受是来自亲身的体验,而这样的体验来自于医院管理者们的高超智慧。请记得:效率高不等于体验好。
了解更多医学人文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