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谁合适
2019/9/14 10:30:00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中秋节的传说有很多,不过大家都知道那些只是童话故事,不可信。最近,我倒是听到一个故事,大家可以一起参详。《静夜思》这首诗传遍大江南北,作者李白更是耳熟能详的名人。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中秋节吟来,更有一番意境。我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网上有争论:这里的“床”是指的什么?

     睡觉的床?显然不是,因为古代没有玻璃窗,明月光如何洒到床前?

     窗户的窗?好像是,不过窗和床最多是音同,意不同。

     争论最多的双方,一个指的是井台、井栏,另一个指的是交椅,或称之为“胡床”。

     江西卫视在《挑战文化名人》栏目中,就问了这样一道题:床前明月光这里的床是什么意思?

     李白的床

     放墨宝的书案

     井台的围栏

     节目公布的答案是C,井台的围栏。

     解释的意思有两个方面:

     古人多围井而居,井边也是大家经常活动交流之地。井栏就是在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用来保护井壁使其不塌陷,也是为了防止人们掉入井里,而凸出地表的木制结构围墙。其形四角或八角,形状特别像古代的床,故又谓之“银床”。

     其次,在古人心目中井也用来代表家乡,如“背井离乡”的成语就是因此而来的。

     因此,床就是井台的围栏意思来源。

     而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电视节目中也提到了这个床的意思,古代有一种家具叫胡床,就是今天的所说的马扎,他认为李白提到的床就是马扎的意思。大约在汉代传入。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增加了靠背和扶手,成为交椅。交椅之后我国的椅子的种类就变多了。马未都先生认为李白坐在马扎上,望着明月,怀念故乡。

     那么到底哪个答案才是标准答案呢?估计一时半会儿还不能确定。

     说了半天,有人说,你逗我玩啊!

     抱歉,我不敢!

     只能说考证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

     那么医学问题呢?我们还有循证医学呢!

     同样最近发生一件事,也引发了争论。

     有位瑞典的医生在网上弹唱:有病千万别上网查!站着都能得绝症……

     微信留言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甲方认为网上有可靠和不可靠的信息,问题在于使用方法

     乙方认为医学知识专业性强,网上寥寥几句不能解决问题

     甲方认为所有的医学文献目前都能查到,现实中不靠谱的医生倒是也有

     乙方认为普通人中有医学分析判断能力的人不多,还是要多听听医生的建议

     如果是你的话,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还不够尖锐的话,那么进一步,如果你或家人得了重病,你会怎么办呢?

     今年有位网友去世,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她至少去过当地三家大型公立医疗机构诊治。她不是医务工作者,但她曾直言不讳的说第一家医院的诊疗方案是错的。

     同样在学术会议中,各方专家也会针对某种特殊情况展开讨论,因为当没有一个特别循证依据的时候,只能权衡利弊,理论性的给予建议。

     那么怎么样的证据才可信呢?以下有几种常用的证据分级:

    

    

     2000年,包括WHO在内的19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共同创立了GRADE工作组,由67名专家、各标准主要制定者等构成,于2004年正式推出了国际统一的证据质量分级与推荐强度系统,从此GRADE标准一统江山,包括WHO与Cochrane协作网在内的28个国际组织、协会已采用GRADE标准。

    

     就算有了证据分级,争论还是不断,同样随着科学的进步,证据等级也会随之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医疗纠纷发生后,法庭并不是参考诉讼时公布的指南,而是看当时医生诊疗过程参考的指南怎么说,用的何种证据。

     言而总之,在医患沟通中,双方的专业性不同,当然会有很多沟通障碍。如果医生只强调患者不信网络上写的,可行吗?同样,患者不信医生,相信网上写的,可以吗?能否这样来理解,只有双方互信,才有和谐的医患关系?

     了解更多医学人文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