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你愿意在墙内还是墙外?
2022/3/17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最近,有一个新闻和一个文件颁布,两者还有点关系,它们是:

     8月18日,国自然基金委发布了《关于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各种项目合计45681项。

    

     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颁布。目的为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项目经费管理刚性偏大、经费拨付机制不完善、间接费用比例偏低、经费报销难等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预计2.4万亿元左右,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2%左右,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发展的同时,还是遇到一些问题。

     根据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创新能力排名全球第14位,较2011年上升了15位,是唯一一个排名进入前32位(创新领先者)的非高收入经济体。

     2020全球创新指数 – 中国 (wipo.int)

     注: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于2007年共同创立的年度排名,衡量全球120多个经济体在创新能力的表现,是全球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执行者等人士的主要基准工具。

     既然成绩不错,为何要问研发在墙内墙外呢?

     我们看一组数字:根据OECD数据库,2019年研发投入前三名国家:

     美国:6575亿美元

     中国:5257亿美元

     日本:1733亿美元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以140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首位,高出第二位的美国超过70万件,成为通过产权组织提交国际专利申请的最大来源国,并在2020年继续领跑全球专利申请量,连续九年稳居世界第一。

     全球创新指数GII分指标排名方面,中国在制度得分排名62位,人力资本和研究得分排名21位,基础设施排名得分36位,市场成熟度得分排名19位,商业成熟度得分排名15位,知识和技术产出得分排第7位,创意产出得分12位。

     其中,人力资本和研究、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五项指标与总排名得分水平相当,制度和基础设施得分排名相对靠后。

     从上述的数字可以发现,中国缺钱吗?好像不缺

     中国缺专利吗?世界第一

     中国创新指标什么最弱?制度、基础设施

     那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花了大量的科研投入,可能只换来一些专利证书,没有完全转换为生产力,以及企业利润。

     2018年中国科学院的自然指数荣登榜首,领先美国哈佛大学。中科院的SCI论文总量要比第四的哈佛大学多11万篇,然而在高引用论文的数量上却几乎只有哈佛大学的一半,其中世界top1%学科数中科院和哈佛大学都是22个,但是高引论文学科数量哈佛大学有17个,而中科院只有10个,同样top1%学科数有21个的北京大学,高引论文学科数量更是只有5个,论文的差距水平显而易见。

     按目前流行的说法就是科研内卷化严重。

     从本次《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的七个部分标题就能看出端倪。

     一、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

     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

     三、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

     四、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

     五、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与支持方式

     六、改进科研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

     七、组织实施

     具体内容大家可以查看文件,我不赘述,拿其中一点举例:

     在第四部分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第一条:

     (十二)全面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项目承担单位要确保每个项目配有相对固定的科研财务助理,为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科研财务助理所需人力成本费用(含社会保险补助、住房公积金),可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情况通过科研项目经费等渠道统筹解决。

     简单地说就是科研项目组请个财务助理都要明确规定,否则以前如果这样做,还无法入账。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条款还有一些,说明科研人员被束缚住了手脚,或者花了大量力气在做非科研的工作。

     事实上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就提出科研人员使用科研经费“松绑”。当时还有一个说法叫“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让我们再来看另一组数据:

     2019年,我国R&D经费总投入达22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我国企业R&D经费达到169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13971.1亿元,比上年增长7.8%。

     企业的研发投入远大于非企业的研发投入。就是这样,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处在政府导向的科研创新体系中,导致自身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创新能力与产业需求脱节,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另一方面,科研的考核从最开始的SCI论文数量,到后来的影响因子,再到现在的代表作和CNS高水平论文,以及各种各样的学术头衔和帽子。不知道企业是否需要这样。

     中国的创新形成了天然的分割线,一边是企业搞研发,一边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搞研发。

     不过本次《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也有提到:

     (十八)拓展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发挥财政经费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参与,发挥金融资金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优化科技创新类引导基金使用,推动更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拓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渠道,促进基础研究与需求导向良性互动。

     然而这样一来,对于原本基础研究就比较薄弱的我国来说,是否能吸引民间投资呢?

     反过来,当政府作为投资家,是否真的搞得清楚哪里该投?哪里投入更有价值?

     因此,本文的标题不应该做选择题,而是拆掉那堵墙,政府该做该做的事,其他的就交给市场,否则若干年后,《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还会再次出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