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轮上海疫情看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2022/3/17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昨天,上海发布公布了本轮上海新冠疫情的溯源结果。原文如下:
近期我市松江、嘉定、闵行、黄浦、徐汇、宝山、浦东新区等区疫情中均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病毒基因测序显示高度同源,感染来源聚焦于:境外输入病例携带的病毒污染环境,由于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并导致传播。
在该篇文章下有网友提问:什么地方的管理疏漏呢?上海发布回应:据了解,是中风险地区漕溪北路1200号(华亭宾馆)。
从传染病学的角度,传染病的三个重要组成: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理论上,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那么传染病是可控制的。很多人忙着做核酸检测,甚至某些楼、小区被隔离,都是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打疫苗主要是保护易感人群。而疫情发生后,找到传染源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还将继续存在扩散可能。
如果说全国疫情控制比较好的地方,上海一直表现不错,这和刚才提到的几个做法密不可分。而这一切的后面就是系统思维在起作用。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
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相信学医的人都上过这两门课:
1、系统解剖学
2、局部解剖学
而且学习的顺序一定是先上系统解剖学,再上局部解剖学。
如果把临床试验来打比方,系统解剖学就是偏实验室研究,而局部解剖学就是偏真实世界研究。往往先有实验室结果,再看真实世界结果。
不过对于很多医院管理者,包括科室主任,写医学的论文非常在行,但对于医院管理就相对缺乏理论研究,看到的都是真实世界。
譬如,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第一条:门急诊患者数和出院患者数的比。
很多院长一头雾水,这个结果到底是高好还是低好?
幸好后来有个说明,建议逐年降低。
问题又来了,那么降到多少呢?
我认为,这样的现象就说明医院管理者缺乏系统思维的方式。
首先,真实世界的现象是患者分布不均,即有些医院患者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而有些医院门可罗雀,有人说那是医院水平不行,我猜有些名医下海去民营医院,也不见得患者数很多。
如果拿数据说话也行,全年80亿诊疗人次,400万执业医师,250个工作日,大家算一下每个工作日每个医师看几个患者?----8个患者。
所以站在政府的角度,共同富裕的一个意思就是大家都有工作嘛。随着门急诊量被控制后,这个考核比值当然会越来越低。
其次,院长会考虑一旦患者数量少导致“吃不饱”。
真实世界的情况是出院患者对于医院总收入影响最大,往往占全院收入80%以上,所以靠门急诊收入不如靠出院收入。
还有一个真实世界的情况是少数科室盈利,多数科室亏损。如何增加盈利,减少亏损才是王道。
以上这些,DRG/DIP付费政策已经给了参考答案。
譬如,所有分组里,移植最贵。能够申请到移植项目,那么对于该科室、医院都有很大的提升。其次,心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相关外科......
因此,考核指标里出院患者数并不是让你做大,而是想想每个出院患者的费用能否做大。
最后,院长抱怨哪有你说的那么容易,现在患者都往大医院跑,不来我的医院。
真实世界应该是患者对该医院的信任度的问题。还可以再分为:
1、医师水平不行
2、医师水平行,但患者不知道
对于第一个问题,不碍乎把其他医师请进来、把自己的医师送出去两个方法,请进来更快,但持续性差,送出去需要时间培养,但有长久性。
无论哪个,都避不开第二个问题,老百姓怎么知道还行?宣传。
品牌的三个维度评价:
1、知名度
2、美誉度
3、忠诚度
对于人才的宣传,不仅仅是做几张海报那么简单,营销策划包括多种组合。
从政府的角度,也希望患者就地诊疗。因此把患者留住是很多地级市医院一定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绩效考核的第一个指标最终就变成了和当地人口、发病率等相关的指标了,不是简单地看高或低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1、根据人群的发病率特点,每家医院的该指标会逐年降低并趋于稳定
2、医院更应该注重患者的“质”,即严重程度,而不是“量”,即数量
3、做到以上两个,从现在就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
想了解医院管理更多系统思维,请联系我培训,谢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诸任之谈医学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