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借国学传播管理文化
2014/1/3 子曰师说

     · 企业为何需要国学

     不管是企业组织、事业单位还是其它社会团体,都是由人构成的。而决定人行为的,是人心;决定人思想的,就是文化。“管理一定要以文化为转移”,这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的。

     企业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管理所面对的也首先是人,而了解人,就是在了解人背后所接受、所习染的文化。我们的企业在中国,怎么可能面对中国人而不了解中国文化?这是管理对象决定了管理方式,一定要用中国式思维解决中国式问题。而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几千年积淀到中国人血液中的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

     国学并不遥远,因为国学就是国民文化,是构成组织的人们所依据的文化心理。国学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智慧、思想的代名词,会深刻影响民族每个人的行为、语言、价值取向。现代企业组织,不是一个单纯专注于产品的手工作坊,可以说企业更是一个社会,是一个由人组成的团体,所以要解决它如何为社会服务的问题,就要首要解决这个团队的文化层面上的诸多困惑。

     在很快到来的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实现经济转型、中国模式的成功塑造,就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中国文化全面地、切实地、健康地注入到企业中去。用中国文化塑造中国人,用中国人建设自己的中国企业,吻合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

    

     · 企业如何运用国学

     小型企业的发展,靠领导者素质本身的影响力,老板文化就是企业文化,提升管理者的文化水准就是提高企业水准;中型企业的发展,靠管理制度,也就是这些制度所依据的价值观念;大型企业的发展,靠文化,是自上而下系统形成并自觉奉从的文化理念。企业文化,不是只做出企业文化手册,“文化”不能仅仅当做名词来读,更要当做动词来用,“以文化人”是个转化的过程,是把国学中的理念通过活动转化为行为方式的过程。

     首先是让管理层达成共识,领导者如果对发展思路不清晰,就是在“道”的层面、在核心理念上出现了困惑,这就是国学中说的“明道”的问题;其次要推动上下同心,员工层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借助文化系列活动,能够对企业文化,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认同。

     具体方式可体现为:管理层进行外部学习、把企业培训引入内部、设计企业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先是领导者走出去学习,再是把可操作性的、对企业有实用性的国学教育系统引进来。比如完美(中国)有限公司,把高端人才送到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接受培训,又在为员工组织的游学讲座中大量融入国学对员工的激励,并在工作环境中有意识地增添具有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甚至在产品中赋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含量。

     总之,企业培训,解决的是人对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而进一步地把认同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就需要企业文化的系统深入,一般在一年的时间里举办与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各种活动,就能初步达成思想转化、行为一致的目标,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动效率,提升文化品质,提高品牌效应,增加企业和产品对社会的影响。

    

     · 企业用国学的效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大中型企业都通过国学的教育培训而提高了生产效益。比如河北的唐山道成管业有限公司,将国学引入企业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之后,企业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粗放式生产水暖器材的乡镇企业,而更多承担下了当地乡村的发展任务,把所在地小陈府村通过企业发展模式整体带动起来,形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国农耕文化生态旅游景观,成为农村发展模式的一个楷模。

     再比如山西焦煤集团汾西矿业新柳煤矿,通过国学中孝文化的教育,把“身有伤,贻亲忧”的观念通过具体事例传达给矿山职工,使矿工的安全意识,从被动接受制度管理,转化为对生活幸福的主动追寻。这正是使文化从被动变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实践过程,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巨大力量。

     文化不仅可以从自发到自觉,更可以发展为自信,使文化成为企业自信力的源泉。如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当企业处在上升阶段而需向外拓展的时候,从前一直使用的地域性品牌名称,不利于树立对外形象。此时,通过国学对企业形象的重塑,就把“九台”的名称转化为《道德经》中“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寓意,并将之作为企业宣传用语,打破了地域局限,又很好运用了既有名称,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也正在建设之中。

     优秀的企业,不仅仅单纯地盯着经济目标,还具备文化情怀、坚守职业道德、担负社会责任,能让企业成为员工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快乐之所。一个优秀的企业,能够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把单纯的利益共同体,打造成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上下同欲者胜”。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