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精神-金海峰
2014/8/14 子曰师说

     说到大学的精神,首先和大家一起更新一个观念,那就是先在记忆的硬盘上清除原有接受的教育思想。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教育口号都是在说:学校是一座美丽的花园,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到今天,有些地方还在不断地宣传着这样的理念——但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起码到大学是个错误,这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思想!花园花朵的生长,全依靠阳光雨露、园丁辛勤,但若是赶上年景不好、老师懒惰呢?祖国的花朵不就被摧残了吗?所以,这个比喻美则美矣,但是错了。

     对大学的教育,我也有一比:学校是个运动场,老师是教练,学生是运动员,学生在运动场是在做四年的集训,是为了准备参加那一场无休无止的、全社会参与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成绩是运动员拿、汗水泪水是运动员流,教师仅作指导而已,既不能代替比赛,也不比运动员更强。

     在这场人生漫长的赛事中,如何才能自立自强获取成功呢?有三个法宝:志、气、行;还有五个要素:志、气、行,再加上,起点、道路。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任务在于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

     这意味着大学教育所承担的使命,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培养;

     这意味着学生这四年的大学学习,不仅是智慧的汲取,而且是力量的积蓄;

     这意味着当高校将一批批大学毕业生送出校门时,他们青春的航船已经加满燃料、理想的风帆已经蓄劲升起、前进的目标已明确锁定、搏击大潮的信心与准备已经具足。

    

     而这种大学教育的理想境界,早在我们先贤经典中就有完整而精辟的展现。

     《大学》,出自儒家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被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从《礼记》中抽出,与《中庸》一起,加上《论语》《孟子》两部著作,合为“四书”,又与汉代被奉为经典的儒学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一起,被合称为“四书五经”,自此而成为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广巨大的儒家文化经典。

     《大学》是“四书五经”之首,据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其主旨即是讲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主题精神培养。《礼记》中所载古本《大学》与大儒程、朱等人整理后的《大学》体例结构稍有不同,但其鲜明的主题思想一点不变,按朱熹做《四书章句集注》时所题:“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法也。……人生八岁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士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太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纵观《大学》一文,谈穷理治人处概略,言治心处极详,故当以培育人之主题精神为宗旨视之。

     《大学》开宗明义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被概括为大学的“三纲领”。无论是明德、亲民还是止于至善,都是首先要自明、自新、自我完善,都是要明白什么是光明正大的人生道理,要养育德行,要日日新又日新,达到最好的境界,并以此为表率而影响他人。

    

     “三纲领”之后又有“八条目”,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段是从大到小逐级集中地说,然后又从小到大扩展着再强调一次: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最后总结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一段,后来被归纳于人生成功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更加简洁地概括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条,前四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磨练自己的内修,后四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进入社会的外用,而由内到外的关键枢纽则集中于言行举止,体现理想志向是“一身”。

    

     “格物”就是学习具体知识,目的在于把事物分析区别开,各入各自的“格”,像中药店里的药箱一样;

     “致知”,是不仅学习,而且要学致,“致”的程度,是真正地懂得明白;

     大学教育的第一点,就是在于要让学生学懂,要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因为学习,才会知不足、才会更认识到自我需要、才会更努力,也就是“意诚”;

     《中庸》中说“自明诚,谓之教”,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能够从明白道理之后变得认真、热诚、积极、有志气,这样,也就达到了“正心”的效果,就是改变观念、端正态度、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格致诚正”的内在功夫做足了,体现于身体的言行举止就不一样了:眼神里呈现的是热诚、睿智,面容上展现是微笑、谦和,言语中体现是文明、修养,行为上表现的是诚信、勤奋。

     举止可发、雍容有度,这样的人,在家是家庭中榜样、可以齐小家,在单位是单位同志的榜样、可以齐大家,推而广之,则可以治理一方、示范天下了。这真是一个理想人生,也是大学教育沉重而光荣的任务。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至善之境”呢?在“三纲领”和“八条目”之间,有一段话,我称之为“三要素”,其实是任何人、任何事业成功必备要素: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对这段话加了一点自我解释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就是要知道到哪里停止,就是知道目的,就是要明确目标,目标明确了,方向就确定了,定了向,心就不乱,就可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静身安,才能为理想而思虑、经营、奋斗,最后才能“得”。“得”是什么?得就是“成功”,“成功”就要明确目标、积极心态,不懈努力、切实行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大学》中所论,是用简洁典雅的语言,道出成功文化连篇累牍才能说明白的思想,所以可以说,《大学》就是成功学。大学之道,就是成功之道,而且,是符合民族文化特征、适应大学教育理念、缔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成功大道。

    

     《大学》同时又是儒学经典,何为经典?“经者,常也,言常道也,”《大学》中所谈的虽是道理,却是鲜活于我们日用之间的道理,是启迪我们高等教育思想的历久弥香的永恒话语,是我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教育思想的圭皋。

     大学教育,不仅启迪科学理性,还要培育人文激情,既能铸造精神的大钟,又能放飞青春的理想。也许,大学的正确理念和努力方向,是能塑造出一批批健康的形象。

    

     ----------------感谢阅读----------------

     国学走入生活,传统成为时尚!

     科普国学,文化健康!

     “子曰”,古代指孔子说,现泛指老师说。

     “子曰诗云”,就是中国人引经据典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子曰文化,团结一批杰出的国学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古为今用的经典智慧,构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把精英层面独有的思想智慧,转化为民族共享的文化力量。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