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汉民族文化精神 ——《诗书礼乐》国学堂纪实
2014/11/29 子曰师说

    

     汉语和汉民族文化精神

     ——《诗书礼乐》国学堂纪实

    

     汉语,我们每天都在说。可这汉语和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也就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有多少关联?又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还真就没有细想过。昨天(22日)下午,文庙的“诗书礼乐国学公益讲堂”进入第12课,来自长春大学的赵寰宇博士化艰深为通俗,从汉语的历史与特点入手,带领我们直达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经历了上古中古和近现代两千多年的演变,汉语的发音依然讲究音律美,追求抑扬顿挫,与此同时,汉语的意境依然相对模糊。比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明明是一胜一负,怎么就都成了中国人胜利呢?正是语音和语法上的特殊性,让汉语成为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

     孔子曾说:“过犹不及”,现在会说话的人都推崇含蓄内敛。哪怕上了一桌子山珍海味,也说“薄酒素菜,招待不周”。这是汉语最典型的“中庸心理”。

     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不倒过来,说挂狗头卖羊肉呢?这是因为羊和狗在中国人的“大一统心理”中所占位置截然不同。“羊为群,犬为独”也。羊呢,成群且合群,狗呢,不合群且到一块就好斗。于是,我们看到,凡是表现美好的,比如善和美,义气的义,在繁体字中那都是羊字头;再看看犬字旁的,除了狡猾就是猖獗,除了猖狂就是狰狞,一点好儿也捞不着。

     如果给你两句话让你选择,一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一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般都会选后者,因为那是以自谦自贬为荣的“自我价值观”决定的。也就是说,你身份再高,也要称“在下”,能耐再大,也要称“不才”,不能水落石出突出自我,而要水涨船高群体同步。活儿不是一个人干的,钱也不是一个人花的。

     而在传统的“男女价值观”上,语言表现得更加赤裸裸。从父亲这头论,有叔叔大爷,可到了母亲这头儿、女性这头儿,统称为姑姑、舅舅、大姨小姨,仿佛是互联网上的“二级域名”,母系生来便低人一等,何须细分大小。而再极端一些,看看以女字旁组成的字。除了一个“好”字,那是因为女人必须生子特别是生儿子之外,善意难寻:嫉妒、嫖娼、奸狞、奴隶、妖精等等,简直是登峰造极,罄竹难书。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而我们也要说,汉语是把钥匙,能够打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之门。今天也不是褒贬传统文化的好坏,而是深入其中了解其脉络与精神,更好地扬弃与传承。而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知之”、“好之”,特别是“乐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