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颂诗经” “琴梦红楼” ——文学的音乐,立体的书卷
2014/12/15 子曰师说

    

     “琴颂诗经”“琴梦红楼”

     ——文学的音乐,立体的书卷

     文:

     周贇龙

     摄影: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夏宁馨

     子曰师说 孔晓雪

     演出/创作:

     杨青 曹雅欣 张卓

     喻晓庆 张依冉 梁雅

     赵宇坤 沈怡乔 侯猛

    

     琴梦红楼 演出现场

     琴梦中国:

     用古琴音乐传唱中国文化

     2014年12月5日和6日晚上,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里分别上演的“琴颂诗经”与“琴梦红楼”两场琴歌艺术音乐会,使萧瑟枯寂的冬夜琴歌绕梁、诗意盎然。

     “琴颂诗经”,是以古琴为主弹唱《诗经》中最广为人知的风诗十二篇,如“关关雎鸠”的情诗鼻祖、“桃之夭夭”的婚礼贺词,都能在这个舞台上聆听到诗乐版本;“琴梦红楼”,是以古琴领衔演奏,弹唱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音乐家王立平先生谱曲的十二首歌曲,如广为传唱的《葬花吟》《枉凝眉》等,以琴瑟等古老乐器来弹唱,颇为清雅而深情。

     据音乐会出品方之一“雅韵华章”的负责人、同时也是音乐会中的古琴领奏、音乐教育家杨青先生介绍,这种用古琴音乐来唱响文学名篇的形式,自主编图书、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琴梦红楼》面世以来,就在不断践行和开拓,继《红楼梦》《诗经》内容上演之后,还会有“琴演名著”、“琴说古曲”等众多作品问世,同属于“琴梦中国”的主题系列。古琴音乐的古雅,将不断梦回中国文化里的佳篇。

     因为在古代,这些诗词歌赋,原本就是唱而传之的,平时我们只在纸张上读诗,未免缺失了多重艺术的遗憾。在今天赋予其音乐性,也是还原了文化本来的美感。

    

     杨青

     国艺演说:

     感性艺术体验和理性文学分析的独特结合

     在“琴颂诗经”和“琴梦红楼”音乐会中,都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国艺演说”形式,让人让耳目一新——这是一种把文学解说与琴歌弹唱并重表达的演绎形式,既立足古典,又新颖时尚。

     音乐会出品方之一“子曰师说”的负责人、青年文化学者曹雅欣首创了这种“演”与“说”并重的表现手法,并在音乐会中担任文化讲述人。一边是娓娓道来、一边是琴歌袅袅,让观众在聆听每一首琴歌之时,既有理性上的文化认知,又有感性上的艺术体验。

     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的艺术演出很是红火,但是内容的曲高和寡导致知音难觅,观众必须具备很好的相关知识储备,否则常常看了整场还似懂非懂;而有些演出把传统艺术过分市场化、市民化,虽然一定程度地取得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目的,却让传统文化付出了变形变味的代价。

     对于文化的坚守与传播,唯有适度,方显高明——譬如在“琴梦红楼”表演到宝黛木石盟的爱情时,一边是“弹唱者”给观众带来了耳熟能详的《枉凝眉》,能给观众极深情的感性体验,一边是“解说者”给观众阐释了何为“枉凝眉”,一个“枉”字又饱含了多少作者对男女之情前生今世的空嗟感慨,这样独到的解读,让观众同时获得了理性思考的愉悦。

    

     曹雅欣

     立体展现: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琴梦中国”专题系列用古琴音乐对接诗词文学,这也是一种将静态文学立体化的有益尝试——如何把静态篇章影像化、立体化,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必要而严肃的话题——从客观效果上看,确实可以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对推广、传播原本平面化的传统文化有成功意义。

     “琴颂诗经”与“琴梦红楼”琴歌艺术音乐会,综合了音乐、歌咏、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再配以适度的多媒体效果,很好地把古老遥远的《诗经》、把相对小众的《红楼梦》直观真切地表现给观众,这也是一次艺术性和时代感的结合。

     正如演出结束时,表演团队里年龄最长的古琴演奏家、教育家杨青先生所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歌、舞、演、说”相对比较繁复的表演形式,除了可以凸显《诗经》《红楼梦》本身多元化、多角度的立体魅力,更想借此向观众传递一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我们虽然不敢比肩古人那种“六艺皆备于我身”的自信从容,但至少可以心向往之地追慕学习——小而言之,这是一种个人全面修养的体现;大而言之,这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文化工作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使之得以“文艺复兴”的使命和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舞台上的所有演出者,他们本身都是琴者,都是从古琴音乐出发,又展现了自己的多重才艺,这不免也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全面修养的精神呈现。

    

     琴梦红楼 演出现场

     故纸考据:

     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庄重心愿

     应该说,“琴颂诗经”与“琴梦红楼”,是文学的音乐、是立体的书卷,而与这一次的演出场所,有着水木清华之盛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氛围相得益彰。

     这不仅仅是一台音乐会的艺术展现,更是一场传统文化的考据整理。“琴颂诗经”中的所有音乐,都是根据《四库全书》中记载的古琴谱挖掘、整理、编订、复原而成的;对《诗经》的所有解说,也是大量整理了古今名家理论、作时代性解读的谨慎之言。

     应该说,近些年随着文化产业的日益复苏,一些颇具流行元素、市场价值的所谓“新编”类“古曲”也不在少数,上演之余诟病之声也不在少数——相比之下,“琴颂诗经”这种在故纸堆里找灵感的做法有些“拙”气十足,也给排练和演出进度造成了不少人为的迟滞苦恼——但是,正是这种尊敬而苛刻的“文化考证”,才有了老干新枝的文化积淀,保证了滋味醇厚、古雅优美,避免了旧瓶新酒的生硬贴附和不伦不类。

     创作团队也曾担心,这份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庄重心愿是否会在剧场里显得过于书卷气、令观众沉闷,然而演出时,收获的却是屏息凝神的专注倾听和曲终人不散的久久掌声。一位观众在走出剧场时说,“我到现在还没醒梦呢,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感觉意犹未尽。”

    

     琴颂诗经 演出现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