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戏曲发展的原点与动力
2015/3/20 子曰师说

     刘祯 梅兰芳纪念馆

     戏曲源于民间,民间也是上千年戏曲发展历史的主脉,但它不是被“史官”和包括当代大多数时候戏曲学者所接受的事实,所以,我们各类戏曲史中民间戏曲始终处于潜形和边缘的状态,这种看法有文献存在等技术层面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史官”和学者们的认识和立场。

     戏曲发展一如其他文学、艺术,到文人之手臻于完善,但也会逐渐趋于凝固和僵化。中国戏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体制形式多有易变,而每当戏曲面临转型和新体制样式出现时,其助力均来自民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民间是戏曲不竭的源泉。包括清代乾隆年间“花雅之争”,昆曲作为“官腔”发展到一种极致时,并没有因为昆曲的曲高和寡和“吴音繁缛”而使戏曲走入末路,而是峰回路转,出现了花部地方戏曲、民间戏曲的兴盛,民间戏曲具有勃勃生机,不仅站稳了皇城根,而且带来了观众审美新的时尚和追求,其与昆曲等融合、汰选的结果是京剧的形成。京剧风行全国二百多年,流走于雅俗间,即便有了“国剧”之称之地位,亦始终保持其俗性,保持与大众的密切联系,而非一股脑儿的高台教化,亦非一股脑儿的阳春白雪。

     当代戏曲变革和发展经历了一种“非民间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更具有脱胎换骨的深刻和彻底,使民间戏曲销声匿迹多年。当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的重要性,传统不仅是历史、历史资源,是艺术的积淀,还是一种戏曲还原和返正的原点和力量,传统最深厚的根基依然存在于民间。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戏曲具体的某一剧种、某一剧团或某一戏曲样式,而较少关注民间戏曲,因为民间戏曲更多呈现的是一个整体,具有生态系统意味——而这,与地方保护之利益无关,所以,非遗保护实施已多时,但民间戏曲仍然多处于边缘角落。

     中国戏曲的不败与不断,在于民间戏曲丰富的滋养和包涵,民间戏曲的缺位意味着戏曲艺术二元体一极的割裂,这样,作为精致的戏曲艺术无论发展到怎样的程度,都会有凝固和枯竭之日,这对戏曲发展来讲是性命攸关的。民间戏曲的传承人是民间艺人、演员,它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这也决定了民间戏曲保护和传承的难度和艰巨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于百姓,戏曲不仅是他们要欣赏的对象,更是与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维系,所以,戏曲不仅仅是剧本,也不仅仅局限于舞台,而是演员与观众的情感思想交流,台上与台下的跨越与沟通,这也是民间戏曲的基本形式和演出要义,是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长生不老”的秘诀,它给当代戏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当代戏曲,精英层面的染指和重视不可谓不多,但这种染指和介入有着明晰的历史使命,有着过多的负载,在一步步走向精致的同时,也会与观众拉开情感和沟通的距离,进而会产生诸如“危机”之类的问题。时代在进步,艺术趋多元,舞台手段亦多高科技运用,戏曲发展今非昔比,戏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工程,并不能够局限于舞台剧场,更不能理解为只是文本人物,但民间戏曲依然是戏曲走向未来最基本的保证和动力,民间戏曲及其所具有的生态系统是戏曲生命的最本真和持久的活水源头。

     作者介绍

     刘祯,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