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代称中的文史知识
2015/5/13 子曰师说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代称,这些代称含义深刻,语言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蕴涵着各种风俗人情,有些代称也不乏趣味。对这些年龄代称,我们只有理解其深刻内涵,才能正确运用,那么古代都是如何代称年龄的呢?

    

     总角

     指儿童时代。古代儿童头发常常向上束起分开成为发髻,形状如角。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已经出现这个词:《卫风·氓》当中有:“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意思是说儿童十分欢乐,说说笑笑没有愁烦。

    

     垂髫

     指儿童时代,也指儿童。古代儿童的头发时常垂下来,所以称为垂髫。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说老人和孩子都悠闲自得。

     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此以“豆蔻年华”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及笄

     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

     指男子20岁。古代的青年到了20 岁要行冠礼,即把头发向上束起,戴上帽子,表示已经成年。《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其一》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因为还没有到壮年,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

     30岁称为而立之年,孔子曾经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意思是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不惑

     40岁称为不惑之年,来源同上。

     知命

     指五十岁,来源同上。

    

     花甲

     人们把60年称为一个甲子,把年过60岁的老人称为年过花甲,“花甲”是60岁的代称。原来我国用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个,从甲子开始,干支两两相配。甲子之后是乙丑丙寅……到第11年,又要用上甲,即甲戊年。到61年,又该是甲子了,所以出现一个甲子就是一次循环,共60年。

     古稀

     70岁称为古稀之年。来源是杜甫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平时所到的地方,上句的意思是说到处都欠有酒债,下句加以解释:因为人生短促,所以尽兴醉酒。这当然是杜甫表现愤激情绪的话。

    

    

     指七十至八十岁,《左传·僖公九年》“以伯摆动耋老,加劳。”

    

     指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左传·隐公四年》“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文/刘金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