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2015/8/25 子曰师说

     【学习经典】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四十)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特刊

     习近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2015年8月23日,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习近平在贺信中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两句话出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太史令司马迁曾经为了李陵坦直进言而获罪于汉武帝,他选择甘受宫刑以换取性命保全,只为完成父亲司马谈留下的创作《史记》的遗志(《史记》初称为《太史公》)。《史记》面世后,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以含辱半生的血泪代价、以子承父志的两代艰辛完成的史书巨著。

     司马迁将自己这一切的耻辱与抱负,在《报任安书》中讲述得淋漓尽致。他在这封信中对任安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而忍辱偷生、暂得不死的司马迁,一生之所用,就是为了完成这一部《史记》。所以他更是在这封书信中对天下人说,他写史书,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通古今之变”,是梳理过去到现在的演变;

     “成一家之言”,是形成史实加理论的观点。

     成一家之言

     “成一家之言”,一家之言,这个词现在常常用来表示自谦,或者是形容某种观点态度并不代表公论、只属于个人看法。

     但是司马迁用一生心血《史记》传达出的“成一家之言”,实在是开一派之先、立一代之巅,如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在史书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史学价值,又在文学中具备超越套路的文学价值。

     因此,“成一家之言”的重要在于,那象征着一种史观的表达。是历史见解的陈述,是政治理想的寄托,是价值观念的传递。

     正因为司马迁的“一家之言”足够分量,使他的《史记》成为中国史学的骄傲,使他的史观成为权威思想的标杆。这样的“一家之言”,是替民族大家说出了一种权威性的文明语言。

     究天人之际

     “天”是天道,有自然、规律、天命等寓意;“天人之际”,即天道与人道的相互作用;“究天人之际”,在历史发展中,可以理解为是研究时代任务与社会人事之间的彼此对应。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各个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顺应天道”,就是把握住客观规律,能走在天下大势的趋向进程中,能满足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否则,逆历史潮流而动,就是“逆天而行”,就会使社会怨声载道而惨败收场。

     所以“究天人之际”,那是要通过对浩浩汤汤历史经验的分析,来总结出社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相似规律,由此明白该怎样顺势而为,该怎样正确将天意、民意整合为万众一心、大势所趋的国家意志。

     通古今之变

     “通古今之变”,更为明确地体现出了中国人重视历史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以古鉴今、是为了古为今用、是为了承古开今、是为了搏古通今。

     这个“通”和“变”的观念极为重要。《周易》中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把规律道理、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这些精神引领性的内容,能够真正去化入社会、变通生活、推行天下、作用民众,这才是民族大事业。

     所以,看史书也好、读经典也罢,所有我们从古至今得来的历史经验、史观精神、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这些发展之道、民族之魂,必须融入今天的时代、必须指导具体的人生、必须发生切实的作用,必须传承于古、通达于今、变化于实际、浸润于生活,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文以化人,才能不负历史文化鲜活流传的使命意义。

     而这,就是习近平主席强调过的,“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所以:

     文化,不是枯坐在静书斋里的文化,而是行走着通达通变的文化生命;

     历史,不是沉睡在故纸堆里的历史,而是鲜活着今天明天的历史价值。

     (文 | 曹雅欣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光明网8月24日首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