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2015/10/9 子曰师说

     中国戏曲是一门影响最广、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历史悠久,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从北宋中叶正式形成,先后经历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中后期的花部等发展阶段。在这八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戏曲名著,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尤以《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四剧最为著名。

    

     《西厢记》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会真记》一方面以委婉真挚的笔触描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爱;另一方面又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的行径。陈寅恪曾评价此书是元稹的“自供状”,张生始乱终弃却自以为是的行为归结于元稹的个人品行,却是真实的批评。但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故事一直流传着。

    

     到了金元时期,出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热情的歌颂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赞扬了他们对礼教的反抗。

     元代时王实甫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王西厢较董西厢人物形象又更加生动完满,对“情”的关注也更深,明确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思想主题。

    

     《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西厢记》里的爱情观也是很值得推崇的。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初读《西厢记》可用人民文学王季思注本,清初才子金圣叹集天下六才子书评点,《西厢记》就是第六才子书,他的评点本可做收藏。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