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罡 :形而中者谓之德
2017/3/11 子曰师说

     形而中者谓之德

     《周易·系辞》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语,然“形而中者”谓之何?《周易》并无明确回答。学界对此的讨论基本有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一曰形而中者谓之人,二曰形而中者谓之心。持“形而中者谓之人”观点者,以形引申为人,把人看做道与器之间的中介或中心。持“形而中者谓之心”观点者,认为道在心中,心在人中,把心看做道与器之间的中介或中心。此二论,各有其理据。但我以为,形而中者谓之德。何以见得?

    

     一、形不仅仅指人。

     孔颖达疏《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曰“形是有质之称”。又疏“在地成形”曰:“形谓山川草木也”。可见,形不仅仅指人,还可以指有质有形之万物。

     二、人也是一种器。

     人《易·系辞上》有云:“形乃谓之器”,韩康伯注曰“成形曰器”。王冰注《素问》“故器者生化之宇”曰:“器,谓天地及诸身也”。邢昺疏《论语》“君子不器”曰:“器者,物象之名”。可见,有质有形的人也可被看做一种器。

    

     三、形而中者谓之德。

     如果把有质有形的万物包括人都看做器,那么,在无形之道和有形之器中间是什么?换句话说,无形之道是通过什么演变为有形之器的?老子《道德经》(帛书本)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依老子之意,在无形大道和有形器物之间是德,德者,蓄养器物者也。王弼注此句曰:“德者,物之所得也。”《韩非子》曰:“德者,道之功。”《新书》曰:“物所道始谓之道,所得以生谓之德。”《管子》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以上皆可佐证形而中者谓之德。

     四、形而中之德在道器之间发挥了什么作用?

     概言之,赋其性而化其生也。《淮南子》曰:“得其天性谓之德。”《说苑》曰:“德者,性之端也。”《新书》曰:“德者,变及物理之所出也。”《管子》曰:“化育万物谓之德。”对于德与人,《韩非子》则曰:“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古人有“道器不二”之说。北宋著名经学家胡宏认为“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顾炎武也认为“非器则道无所寓。”朱熹则认为:“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也就是说,道和器既不是决然的一体,也不是截然的二物,而是存在某种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表述为:道所寓于器者德也,道器不二者一于德也。做个通俗的比喻,道生万物,不像人生孩子鸡生蛋,直接生出个器物来,而是通过赋予万物不同的本质属性才成就了万物,这个本质属性就是德。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天地之大德曰生。”无德则道无以见、器无以成,《易》几处处见德,能不思之乎?

     作者介绍子曰师说

     于天罡,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名家、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理事、老子研究专家,现任吉林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