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宝为何不肯认女儿?【琴赏牡丹⑦】
2017/6/12 子曰师说

    

     《牡丹亭》 绘画:于水

     文 撰写:曹雅欣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常务副秘书长

     代表作:《琴梦红楼》《琴颂诗经》《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古琴:吴雪盟

     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本科在校生

     昆笛:丁若绮

     中国戏曲学院昆曲作曲专业在校生

     杜宝为何不肯认女儿?

     在一般人家,如果中老年人丧失了自己唯一的掌上明珠,那该是生命里最痛的悲剧和绝望;倘若在这种人生无望里,又突然听闻爱女不仅可以复活、还能与当朝状元喜结连理,那该是散尽千金也求不来的巨大惊喜。

     然而,有一个人,就在连天命都格外眷顾他家的时候,就在他的独生女不仅失而复得而且还姻缘美满的情况下,却对这份奇迹,抵死不肯接受、严酷拒绝相认。这个人,就是《牡丹亭》里的杜宝,杜丽娘的父亲。

     所以历来人们都把杜宝归为是封建礼教的腐朽化、顽固化的代言人,他固执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他象征着法理大于情感的顽固不化的强权势力。

     但这是把人物脸谱化了、标签化了的一种简单评判。事实上,作为官阶一品的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作为连皇帝都要亲自过问他家务事的朝廷栋梁之才,杜宝的思维不是这样浅薄和单向。

     应该说,杜宝思考到的事情,比剧中任何一个人都复杂,杜宝感受到的东西,比剧中任何一个人都强烈。

     为什么活生生、俏生生的女儿站在眼前,杜宝却偏说她是“花妖狐媚”,要将她打回原形?为什么前途无量、新科状元的女婿站在面前,杜宝却偏骂他是“劫坟贼”,还将他“高吊起打”?为什么连皇帝都圣旨认可了柳梦梅和杜丽娘为状元夫妇,杜宝却还是希望他们夫妇分离、各回各家?

     其实,当上至帝王、下至亲朋都已经纷纷接受了这一对小夫妇的时候,杜宝的不肯相认、不予承认已经是一种穷途末路的无效挣扎了。可他偏偏就是在皇权面前、在亲情面前都坚持抵抗,可见他的内心里有多少化解不开的难处,这才是杜宝的无奈与悲凉。

     如果剖析不清楚杜宝的烦恼,那这个人物的存在感就大打折扣了。

     我们先来说杜宝不认女儿的原因。

     第一,杜宝不能认女儿,因为那是对他价值观的挑战和颠覆。

     作为一个毕生都深深信奉所学思想的儒家知识分子,杜宝在儒家文化的教导下,一生所行都是成功的:他“学而优则仕”,学问优秀才有仕途顺利,他“仕而优则学”,学以致用才有步步高升。杜宝一直以来的人生历程,都是在验证着儒家价值观的绝对正确。而儒家作为一种现世性的文化,对神鬼世界所持的观点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对生死观所抱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不去面对和探讨人死之后的玄虚。

     而杜宝当年是亲眼目睹杜丽娘魂归西去的,还特地遵女儿遗嘱为她规划好了下葬处。如今,一个自称是复活了的女儿来到他面前,他怎肯相信?他怎能相信?如果他相信了一个眼睁睁看着断气了的人都能复生,那他这一生的所学、所信,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更改的?

     这一个观点的推到重来,意味着全盘观念的颠覆在即!他的的价值观岂不是要就此轰然倒塌了?这种否定了系统价值观的意外,比现世里的生老病死等任何意外都更令他震惊,令他无法接受。

     所以,杜宝不是自私冷酷、顽固不化到没有人情味,事实上,当御前对质时,杜丽娘伤心晕倒,杜宝一句脱口而出的惊呼“俺的丽娘儿”,就暗示了他内心里对女儿亲情的深切渴望和真实牵挂。然而,在这种极度渴望之下,杜宝依然否决着送到眼前来的亲人回归,是因为他实在痛苦于、无法接受毕生价值观的离去。

     第二,杜宝不肯认女儿,因为那是对他权威性的冲击和动摇。

     首先,从生命本体上来讲,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杜宝怎能接受他待字闺中的女儿,是为了一个他所不认可的、莫名其妙的男人时而死时而活?杜丽娘病逝就是因为柳梦梅、杜丽娘复活还是因为柳梦梅,而这个柳梦梅,根本不是杜宝挑选的、接受的、认同的,甚至是他全然不知的一个陌生男人!

     那么,杜丽娘的生命主导权究竟归于谁?——在出嫁前,就不是生她养她的父母,在逝去后,更不是埋她葬她的双亲!而在古代社会,未嫁的女儿从生到死、从思想到行为,都该是由父权来进行全权支配的。

     杜宝猛然发现自己居然在长时间里遭遇着这种后知后觉的、却严重到已经无力逆转的权威性的挑战,这怎能让他不震怒、不妄图扼杀一切自己控制不了的乱象?

     其次,从家庭关系上来讲,杜宝应该绝对是男权社会里一个家庭的决策者,然而,他这种本来应该绝对强势的权威,现在不仅已经遭受了来自下一代的挑战——女儿对姻缘的自作主张,而且还竟然同时遭遇着来自其他从属者的挑战——从夫人杜母、到丫鬟春香、再到陈道姑等人,都是在杜宝还没点头表态的情况下就表示拥护杜丽娘的再世为人与爱情婚姻。

     这种权威失控的局面,怎能不让他感觉惊恐?怎能不让他加倍去强调自己的主导权?

     所以,杜宝的迟迟不认杜丽娘,一则是在拖延着不肯去面对他在家庭内部权威感流失的事实,二则更是隐隐忧虑于他在社会外部的权威性也将会同步动摇的后果。

     因为,一个朝廷重臣,居然都不能把家庭内部矛盾处理好、掌控住,致使上达天听、呈堂御前,是非过程、天下皆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不齐何有国之治?自己家中的这份秩序错乱,难免会扩展为他在官场中、在社会关系里的权威性下降、秩序性动摇。这是杜宝的一份隐忧与无助。

     杜宝在迎接女儿的同时就可能要迎来危机——价值观倒塌的信仰危机、权威性动摇的事业危机,这才是他不肯接受一个凭空冒出来的死而复生的女儿的复杂心理。因为女儿的凭空而出,就意味着人生的横生枝节。

     所以细心的观众和读者会发现,《牡丹亭》的结局,并不是一般戏曲套路里纯粹意义上皆大欢喜的局面。虽然柳梦梅和杜丽娘获得了来自皇权的承认、获得了来自母亲和亲友的欢迎,杜宝却在不得不听从圣旨的情况下内心依然存有保留意见,他在戏剧的尾声始终一言未发——而这种留白,正是《牡丹亭》的思想深邃处。

     《琴赏牡丹》一书由杨青、曹雅欣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在进行编辑出版,是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国乐中心主任杨青携团队继《琴梦红楼》与《琴颂诗经》的又一力作。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祯为《琴赏牡丹》一书所写之序言“琴乐是超越的,并不意味着死板枯寂,它包孕着活泼的生命动力与艺术张力。古琴最具韵味之处,在于吟猱之间的韵律,绰注之处的虚实,落指静远,入弦淡逸,便可宛转成韵,曲得其情。这种声音,最能与人音相协,最能与肉声相和。”

    

     【琴赏牡丹】系列阅读

     1、《牡丹亭》的情与梦

     2、杜丽娘为什么非死不可?

     3、柳梦梅是盗墓贼?

     4、杜丽娘有过几次初恋?

     5、柳梦梅有过几个情人?

     6、杜丽娘是“慕色而亡”?

     7、杜宝为何不肯认女儿?

     8、杜宝为何更不肯认女婿?

     9、杜父与杜母为何截然不同?

     10、《牡丹亭》真是追求自由、反对封建吗?

     文 | 曹雅欣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