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的发端:《尚书》
2021/2/18 22:03:34 子曰师说
从中华文明发展的角度上看,六经皆史,但是最正统梳理中华民族政治史、领袖史,重大历史转折期,政策法规颁布情景再现的,当属《尚书》。
1.上古之书
《尚书》的“尚”等同于上下的上,“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它是唐尧、虞舜、大禹及商汤、周文武等中国古代帝王们治理社会的言行录。中国古代,君举必书,君王的举手投足一定是要有史官记录的,史官里又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史官,记录王侯将相言行的。
可以说《尚书》就是中国古代帝王一部演说集,因为演说都是在大政方针方面帝王的思想态度,所以我们又把它称之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资料汇编,虽然是上古之书,但是政治化特点非常重,因而“尚”又有了高尚的意思,既是上古之书,又是记录君王们高尚品德之书。

2.治国之书
《尚书》用了“典谟训诰誓命”等不同名称来传达思想。因为是上古之书,在传播过程中历尽劫难,尤其秦始皇焚书坑儒,除《诗经》这样可以口耳相传唱颂的经典之外,很多简牍的书,都被烧掉了,文化传承遭到极大破坏,《尚书》至此失传。后来到了汉文帝时,找到秦朝的一个老博士伏生,伏生凭着记忆复述了《尚书》二十八篇,因为是晁错用汉代隶书记录的,这二十八篇就被称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坏孔子宅时,在孔子家房屋的墙壁中得到了一些书。这是孔子的后人为了反对秦暴政,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些古书藏在夹壁墙里了。这些书都是用的古文字,当时学者整理后就把它叫做古文《尚书》,又经过战乱,古文《尚书》后来也丢失了。丢失之后有人又去造伪,这在《书》的历史上就形成了今古文之争,今古文表面上看就是用两种文字来写《尚书》,但实质上秉承着今文还是秉承着古文,这里有学术的走向。今文尊崇孔子,以《礼记》中的《王制》篇为准。学古文的是尊周公,以《周官》为准。学今文的注重解读义理,学古文的注重文献的考据。因为《尚书》文字的不同,也就导致了中国学术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桩诉讼案,就是今古文之争。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有认真地去研读《尚书》,才能有一个认识。无论今文也好,古文也罢,都是言官记录帝王影响国家颁布大政方针的史书,是对当时先民政治生活的记录。中国人特别喜欢历史,尤其是领袖级人物在当时的表现,更给人想象、再造、崇拜、神化的空间。读《尚书》可感叹尧的智慧伟大,舜的成长磨难,大禹治水的辛劳,盘庚迁殷的艰难。箕子身为两朝臣子,怎么样能够弃旧从新,提出治国方略的内心委曲,作为政治家思想的深刻,考虑问题的全面。还包括汤武革命的勇敢,皋陶辅佐舜禹,伊尹辅佐商汤,傅说辅佐武丁,周公辅佐成王,这些肱股之臣的良苦用心。正是因为有《尚书》留给我们的这些政治故事,我们才知道了中国古代的这些人不仅仅是帝王,甚至包括是那些谋臣策士,为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像皋陶、伊尹、周公等,都是属于辅助君王,提出很多对中国后世极其有益的政治智慧的人。为什么后世像诸葛亮等人都向他们学习?现在四川成都武侯祠,诸葛亮的纪念馆里面,挂着“伊皋经济”。经济其实是经邦济世,影响了历朝历代的这些贤相。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