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之孝
2021/3/7 13:46:08 子曰师说

     《尚书》中记载了舜的故事。舜成长在一个非常糟糕的家庭环境中:又顽固又眼瞎的爹,整天如母夜叉一样的后娘,一个坏到没有原则,总想霸占嫂子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父亲和弟弟几次三番地想弄死他,在大舜涂檩时把房子点燃;在大舜浚井时,把井掩埋,但是都被舜机警的逃脱了。小罚则受,大罚则逃,最后号泣于天,孝感动天,改善了家人的态度,而且给后人留下了二十四孝之首孝的故事。

    

     不过让我疑惑的是,这些家庭故事后人如何知道的?难道大舜在家中干活也有史官旁观记录?就像钱钟书在《管锥编》里质疑《史记》中关于介子推背着其母逃进绵山之后,被火烧死前的那段母子对话,谁记录下来的?只能是司马迁合理的想象而已。

     但大舜的这些事,应该不是合理想象,那是大舜说的吗?如果是大舜自己说的,那就是标榜,就是炫孝,就是伪君子。合理的解释只有一条,大舜的家人说的,不难推测,舜的青少年时期肯定很淘气,属于讨狗嫌万人烦的一类。但是淘小子出好汉,长大了,懂事了,检讨了,改变了,获得父母亲的重新喜爱,父母亲可以对人说:“这孩子小时候啊,真可恨,我们都想弄死他,可后来,现在……”。只有这样,才合乎情理,而《尚书》其它篇目中,也透漏出了这个过程:《大禹谟》“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孟子·万章上》,也说了这个事情。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后来的闵子骞上。闵损小时候,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冬天,父亲带着他们在户外干活。两个小弟干的热火朝天,唯有闵损冻得瑟瑟发抖。父亲很生气,觉得男孩不能太娇气,一鞭抽去,将衣服打了个口子,飘出芦花来。撕开他穿在身上的“棉衣”,里面是用芦花填充的,芦花是不御寒的。而另外两个儿子的棉衣,才是真正轻柔保暖的新棉花。父亲受不了后母对儿子的刻薄,怒气冲天要休妻,而闵子骞跪求父亲,说了一句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这样善良的孩子最终也是感动了父母,和睦了家庭。对今天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都有教育意义。

    

     但是,这样的事我们怎么知道的?如果出于闵子骞之口,依然是标榜自夸。只有是其父母口中夸奖,才合乎情理。于是就有了《论语》中孔子的评价:“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间”就是有异议,有差别,这样你就懂了大舜的故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子曰师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